熱門:

2020年6月12日

何喜華

跨境居民困境折射三地政府協作挑戰

政府早前宣布延長禁止多於8人聚集的限聚令至6月18日,同時延長入境強制檢疫措施,將規限內地、澳門及台灣抵港人士接受14日強制檢疫的規定,延長一個月至7月7日。針對內地與澳門等地的強制檢疫措施推行至今4個多月,內地和澳門的疫情早已受控,特區政府一再維持原有強制檢疫安排,卻無配套措施支援兩地居民跨境活動,減少對正常生活的影響,可見政府未有急市民所急,適時推出相應對策,更折射出三地政府合作的問題。

打從本年2月8日,政府會同行會制定第599C章《若干到港人士強制檢疫規例》,要求所有從內地入境者接受14日強制檢疫後,規定需要經常往返兩地人士生活,帶來莫大阻礙,當中包括內地定居的港人和長者、經常往返中港工作僱員、跨境家庭人士,乃至跨境學童,在就業、醫療及日常生活均大受影響︰

組群一︰在內地定居的港人長者

統計資料顯示,現時在中國大陸居住的香港居民逾50萬人,當中不少屬在內地長居的長者,單以廣東省計算,長期於廣東省定居的65歲以上長者多達90200人。現時在中國內地定居的港人長者,普遍患有長期疾病,因中港兩地缺乏醫療互助政策,在內地定居長者不時需要返港求醫,輕則前往公立醫院覆診及領取藥物,重則患病需要返港治病如肺病、癌症等,由於缺乏住處,他們返港後須接受強制檢疫,因而未能返港接受治療,導致延誤治療,對其健康造成莫大傷害。

組群二︰往返中港兩地工作人士

除長者外,目前亦有逾十多萬曾在內地工作的港人,當中近半屬長期在內地生活須往返香港工作的流動人口,其餘均為曾回內地工作,並以香港為常住地的常住居民。此外,現時跨界上班人士多逾4.3萬人,當中超過1.7萬人居於香港,2.5萬人居於內地,包括香港居民或內地居民(大多領取工作簽證,並持有香港居民身份證)。以上在內地(或香港)居住,而在香港(或內地)工作的跨境工作人士,均因強制檢疫措施而被迫停工或被辭退,處於失業或收入大減的困境。

組群三︰中港跨境家庭

除跨境工作人口,跨境家庭成員生活同樣受影響。單以經常往返中港兩地的住戶計算,目前有超過4.3萬名跨境上班人士,假設每名人士均要供養一名配偶和一位兒童,受影響的內地生活港人的妻兒人數起碼逾10萬人,連同跨境上班人士計算,受影響人數多逾14萬人。此外,亦有不少跨境的家庭亦需要處理生活上不少的問題(例如︰辦理法律文書工作),因着兩地封關措施,對兩地居民生活造成極大困苦。

組群四︰跨境學童

另外,現時約有2.7萬名中港跨境學童,亦面對復課後往返中港兩地的檢疫問題。雖然政府宣布中三至中五學生於5月27日復課,惟教育局亦承認仍有2500名中三至中五的跨境學生未能如期上課,6月8日復課的中一和中二的跨境學生亦面臨同樣的厄運。政府表示跨境學生未能回港就學,主要原因是兩地政府至今仍未解決如何配合監控疫情方法,如何處理開放關口及返校的交通安排,反映兩地政府遲遲未能就跨境聯防聯控達成任何實際協議。日前政府宣布中三至中五跨境學童可於6月15日復課,並提供特定交通費補貼;惟對於跨境學童的核酸檢查安排,似乎未有提供任何協助。

跨境家庭苦 官員乏支援

中港兩地跨境居民數月來因檢疫而被隔離,不僅影響家庭生計,甚至窒礙家人感情,難怪乎網上有人戲言闊別數月,日後重聚仍是自己的兒子,再見的配偶恐怕已為別人的丈夫!家人長期兩地分隔,對家庭不時帶來問題︰有在港謀生的港人丈夫,未能返回內地照顧懷有身孕多月的妻子;有想上學的跨境學童,因未能復課而憂心忡忡,惟恐趕不上學習進度,被學校放棄;更有身患頑疾長居內地的長者,因回港缺乏住處又不想被隔離而未能返港就醫、覆診吃藥都成問題……他們都需要社會關心及政策支援,試問誰又能體會他們的痛苦?

過去數月,在社區、在街頭接觸愈來愈多無家者的「生力軍」,當中原有工作,為節省生活開支,大多在內地建立家庭或獨自生活,努力養家自力更生,奈何受新冠疫症打擊而失掉工作,淪為失業大軍一員,回流返港後又無住處,甚至須自費入住隔離營。社區組織協會年初進行「新冠肺炎疫症對非綜援無家者的影響」的調查,期間走訪露宿者聚集地方和24小時營業的快餐店,發現當中逾六成人(64.4%)為首次露宿者,逾三成半(35.6%)為從內地回流港人;普遍因疫情而失業,在疫症爆發後令收入跌至零,因不願申領綜援,被迫餐風飲露,徬徨無助露宿街角。

政府遲遲未回應公眾需要

過去政府官員多次的發言中,亦鮮有提及如何關注各個組群苦況,甚或如何為他們提供協助;官員態度冷漠無情,大多只從經濟角度考量如何放寬防疫檢疫措施,麻木不仁,莫此為甚!

特區政府一直鼓勵港人在粵港澳大灣區生活,當局訂立強制檢疫措施多月,安排如同「封關」,對需要往返中港兩地生活的港人苦況置之不理,令人失望!特區政府的處理態度突顯對在內地生活的港人支援極為不足,更缺乏相應配套措施。政府為跨境生活港人提供援手,解決他們因「封關」而帶來的問題屬應有之義。因此,在修訂出入境防疫檢疫的公共政策時,除了從公共衞生角度考量外,更應平衡各項社會因素作通盤考慮,絕不可以將他們的需要置若罔聞。

當局表示在粵港澳聯防聯控的工作框架下,三地正討論逐步放寬人流,並表示一直與內地和澳門的衞生部門保持溝通,認為首階段可考慮便利往來粵港或港澳的人士;並在提供有效的病毒測試證明下豁免14日強制檢疫,包括參考內地「健康碼」制度。然而只聞樓梯響,商討進度極緩慢,本地仍在研究修訂免除特定類別人士接受強制檢疫的法例,進度緩慢且一拖再拖,強制檢疫措施卻一再延長,遲遲未能回應公眾需要。

新冠肺炎疫症已呈向「流感化」,難以全面杜絕,加上中國內地及澳門特區疫情已趨平穩,若在現疫情水平仍不放寬出入境檢疫管制安排,實在於理不合。事實上,粵澳兩地疫情早已受控。以常住人口逾一億的廣東省為例,自今年1月起至今累積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為1598宗,5月至今全省確診個案亦僅增加10宗,同樣反映疫情受控。

疫情早受控 強制檢疫無理

澳門方面,由2020年1月起至今累積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為45宗,自4月8日以來,過去兩個月均未有任何新增個案,為此,澳門當局亦早於5月7日起為澳門居民進行核酸檢查,所有澳門居民獲豁免首次檢測費用,其餘每次檢測收費為成本價180澳門元;便利澳門居民往返鄰近珠海時免卻強制驗疫,另外合資格的內地外僱進出澳門境內亦毋須醫學觀察。另一方面,現時全國省市亦因應各地的疫情緊急情況,訂立不同疫情應對級別,容許疫情風險較低地區或省市的人口流動出行。

在確診個案如此低水平下,若粵港澳三地仍未能放寬入出境檢疫安排實在無理,港府遲遲未能與粵澳兩地達成免除強制檢疫協議,除了反應遲緩之外,另一原因恐怕是粵、澳政府不滿港府過往毫不主動與各地政府商討對策,如今有意無意地冷處理香港困境。粵港澳三地政府缺乏互通互助,彼此各自為政,聯防聯控說來動聽,合作只是徒託空言,政府之間的政治角力,最終受苦的只是平民百姓。

建立區域性旅遊走廊

雖然全球疫情不穩,本港仍有需要繼續限制與其他地方之間的人口流動和實施強制檢疫措施;惟疫情發展至新常態,當局亦有需要引入機制,在考慮公共健康風險下,同時逐步放寬個別地區的強制檢疫要求,讓香港有限度地與個別地區恢復一定人流及經濟活動。

新冠肺炎極有可能成為常見疾病,面對肺炎疫症流感化的新常態,各地政府一方面嚴控疫情,同時亦顧及社會需要,有限度地開放邊界。舉例來說,個別國家亦會建立區域性「旅遊泡泡」(travelbubble)或「旅遊走廊」(travelcorridor)的概念,即容許彼此疫情受控的國家,互相認可兩地國民往來。例如︰紐西蘭和澳洲已準備建立旅遊泡泡,讓國民安全地互通往來。歐洲方面,捷克與斯洛伐克和克羅地亞三地亦建立走廊計劃,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亦從上月開始為三國公民開放邊界。據報,越南和泰國也考慮在未來數月內建立旅遊走廊。以上安排絕對值得港府借鑑。

香港與疫情受控的國家或地區亦可訂立協議,兩地民眾只要出具醫學證明,便可自由出入;以香港與大灣區為例,兩地政府亦可以此作參考,以求重新發展本地經濟。事實上,今年上半年以來,政府在防疫抗疫資助各行各業,已動用公帑近3000億元,若經濟繼續停擺,百業持續蕭條,縱使香港庫房近萬億元儲備,恐怕亦難以持續下去。參考本年第一季經濟數據,本地生產總值已較去年同期大跌8.9%,較去年第四季更下挫近一成二(12%),當中極大原因與疫症蔓延下封關及各項防疫措施有關;最新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亦急升至5.2%,逾32萬人面對失業及就業不足之困境。因此,若仍以「零感染」作為恢復跨境活動的先決條件,明顯是不切實際。近期歐洲疫情稍見改善,雖然疫情仍較香港嚴重,但各國仍積極商討如何重啟跨境人流物流。為此,特區政府的出入境防疫措施絕不應鐵板一塊,靈活應對疫症及社會發展,避免民生繼續受挫。

推行健康認證 優先寬學童長者

為解數以十萬計跨境居民及家庭的苦惱,特區與內地政府應盡快放寬對香港居民的出入境限制,優先處理跨境學童、長者及跨境就業人士。兩地衞生部門應先行互認健康認證,並為兩地居民訂立普及和可負擔的核酸檢查服務,讓檢查後對新冠症狀呈陰性反應的居民,可憑個人健康碼往返兩地,免除接受強制檢疫。據報,特區政府近日已準備推出「港人健康碼」,亦選出數間認可私家醫院及私人化驗所進行粵港澳三地核酸檢測,惟檢測成本昂貴,每次收逾1000至2000元。由於疫情影響全港市民,為促進居民流動,當局應考慮為市民提供核酸檢測資助,讓市民可負擔檢測費用,特別要考慮基層跨境家庭及學童的需要。此後,當局應按照粵澳疫情狀況,先行開放廣東省及澳門居民往來粵港澳三地,下一步研究廣東省以外各省市的疫症嚴重水平,逐步開放當地居民往來港澳地區,讓跨境人士生活早日重返正軌。

何喜華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