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4月16日

丁望 思維漫步

歐美日韓讚賞 抗疫台灣經驗

肆虐全球的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造成沉重災難。各地抗疫的得與失,民眾心中有數,如同歷史文化典籍《老子》言:「百姓皆注其耳目。」

以比較研究的視角考察抗疫,本欄的印象是:美國應對瘟疫最劣,確診病例和死亡數最多。《華盛頓郵報》4月上旬的長文,述評了總統的失誤。

應對瘟疫最成功的,是台灣。日本生物學家、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本庶佑,日前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稱台灣運用IT應對瘟疫成功,日本應參考台灣經驗。

評台灣典範 說IT奇人

華人聚居地的成、敗經驗,都值得關注。新加坡佛系、澳門快決斷、香港慢三拍和台灣經驗,各有特色;武漢封城和上海共識,也有可供思索之處。

最早讚揚台灣經驗的,是日韓政界和老牌媒體。他們稱蔡英文及其團隊帶領抗疫成功,建立了典範的地位。

日本老牌大報《朝日新聞》旗下的網絡平台AERA dot.,稱台灣抗疫是「神對應」,不同於安倍政府的「慢半拍」。韓國大報《朝鮮日報》系的《朝鮮周刊》,有推薦台灣經驗的專輯。

日韓媒體對蔡英文、陳時中、唐鳳的評價甚高。陳時中是行政院衞生福利部部長、防疫指揮部總指揮,被稱為「鐵人大臣」;唐鳳是數位(又稱數碼、數字或雲端、大數據)科技專家、行政院主管數位科技的政務委員(相當於部長),年僅38歲。日本的網絡平台BuzzFeed Japan,稱唐鳳是「IQ180的天才程式設計師」,初中未畢業(電腦神童)、35歲入內閣,且是雙性人;還有媒體稱她是IT奇人。

西方媒體也點讚台灣經驗。德國的《每日鏡報》稱:台灣對抗疫情反應迅速,值得借鏡;法國《解放報》的評語是:雖被國際孤立,台灣憑一己之力成防疫典範。

美國《時代雜誌》認為,台灣抗疫奏效,值得各國借鑑;《紐約時報》發表Hannah Beech的評論Tracking the Coronavirus: How Crowded Asian Cities Tackled an Epidemic(新加坡、香港和台灣是如何應對新冠疫情的),說「台灣的行動更快」;著名期刊《外交政策》亦發表文章,對台灣經驗有好評。

歐洲和紐西蘭的一些政要,也公開表示關注台灣經驗。

數位科技強 口罩地圖網

本欄解讀抗疫的台灣經驗,以4個關鍵詞概括:穩重,專業,數位,共濟。

台灣經驗之閃耀光環,是指揮團隊穩重而力求時效,使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維持低位。

至4月15日零時的確診病例,中國大陸超過8.2萬,台灣393,香港1012,澳門45,新加坡3252;死亡數:陸3342,台6,港4,新10。台灣的確診、死亡數,佔人口比例都很低。

穩重團隊能獲取抗疫的成功,關乎以宏觀的視野,把抗疫視為戰略部署,一方面不向對岸挑釁,另方面緩解對岸種種壓力造成的危機,果斷採取交通、人流管制,實施嚴格檢疫制,截斷來自對岸的疫源;把口罩等防護裝備列為戰略物資,禁止出口,限量、平均分配口罩;對違反檢疫法令者重罰(有大陸台商被罰100萬台幣,相當25萬港幣)。

有效率的疫情防控管理,維持了良好的社會秩序,避免日常物資短缺和民眾恐慌,學校照常上課(全球幾乎都停課)。口罩、檢測劑的大量和保質生產、供應,達致對外援助的優勢,贏得各國好評。

台灣經驗的光環,還在於專業性:一是指揮團隊的專業化和公共衞生的豐富經驗,二是科技專業的投入。

指揮團隊的核心蔡英文、陳時中、陳建仁(副總統)和唐鳳,都有很強的專業背景,有的有應對2003年沙士的經驗。其中,兩陳是資深醫生。

在瘟疫之前,台灣本就有醫療保健優勢。在全球數據網站Numbeo的2020醫保指數,台灣的評分近87分,排首位(新加坡25,香港42,大陸47),這是台灣抗疫的專業資源。

美國的《福布斯》,最近選出主導抗疫傑出人物,蔡英文和德國總理默克爾、紐西蘭總理阿德恩等並列。

台灣經驗另一備受關注的,是數位科技的投入,建立了對抗大規模瘟疫的新模式。口罩網絡地圖的建立,方便居民了解疫情、口罩供應和分銷店的實況,增加「場景感」。

數位科技還運用於對無症狀感染者的追蹤、輔助檢疫篩查,大大提升時效。

能和衷共濟 涉憂患意識

共濟,也是台灣經驗的一環。共濟,是和衷共濟即同舟共濟。

本欄對和衷共濟的解讀是:這是源自兵家典籍《孫子兵法.九地》的理念:「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

台灣的和衷共濟,是官民之間的互信和良性互動,政府各級機關的協調和緊密合作。各方的攜手、體諒,凝聚了共同對抗病毒的共識,積聚了自力救濟的力量,達致「齊勇若一」。

和衷共濟的團隊精神,關乎憂患意識的提升和民間社會的基礎。

台灣備受海峽對岸的政治、經濟、軍事壓力和國際孤立,《外交政策》3月的一篇文章,論及台灣持續面對海峽對岸的「霸凌」和世衞的排斥(失去觀察員身份),令它更要「靠自己」尋找出路。

這就是深受壓力、面對危機之下的憂患意識。這種意識激發擺脫「囚徒困境」的動力,即全民自力救濟開創新格局的「拚搏性」。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