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月7日

黃永 政治誅心學

網絡起底新聞冒起

哈佛大學新聞研究實驗室每年都會邀請世界各地知名傳媒學者作預測。今年眾多預測可以概括為兩大共識:第一是新聞將被重新定義為一種公共服務,既非不斷追求受眾數目增長的一種「商品」,也非用來分化選民的一種「工具」,更不是用來打擊對手的一種「武器」──在這個框架之下,新聞工作者有需要教育受眾,特別是提醒他們閱讀或觀看任何內容時,必須反思以下四條問題:

第一,文章或節目的鋪排與角度,是想設計到令受眾看後產生哪些反應?

第二,作者或製作人有沒有要求受眾看後作什麼行動?原因為何?

第三,作者或製作人會不會因為受眾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而獲益?

第四,作為受眾,我是否願意接受以上設計,甘心順從而產生別人所期望的反應?

另一個共識,其實也跟教育受眾有關,那就是「開源情報新聞」的冒起──業界一般簡稱為OSINT,即英文Open Source Intelligence之縮寫,其基本手法就是透過偵查網絡足印而發掘新聞──相對於香港部分人對網絡「起底」有強烈抗拒,西方傳媒接受了這個現象根本不可能逆轉──反正人人都可以把自己視為記者,那就不如教育大眾對OINST多加認識,以免「起錯底」而廣傳了假消息,便只會造成更大傷害。

至於閱讀或製作「開源情報新聞」,則有三大重點:

第一點是切忌只關注主流社交媒體(即Facebook、YouTube、Instagram、Twitter),而必須留意報道有沒有參考其他新聞平台的留言,以及討論區的相關熱話。

特別對外國傳媒人而言,那些極右、極左、極民粹的論壇,即使會員人數不多,但其忠實支持者的取態和言論,卻可能會影響政局發展。如是者,則那些忠實支持者就主流社交媒體的反應,也當視為「公開情報」的一部分,並且可能有新聞價值。

認知假新聞三重點

第二點是找資料時,當善用各搜尋器的「深潛」功能。

像Google便容許用關鍵字搜尋特定網站內容,從而不會來來去去也只是搜尋最多人看的那幾個網站(如Wikipedia)。另一方面,搜尋社交網絡則比較困難,尤其是Facebook的搜尋功能十分不濟,要發掘假新聞的出處很麻煩:較有效的方法是搜查賬戶編號(numerical ID)而非賬戶名稱:因為賬戶名稱可以每60日更改一次,於是有些人會移形換影轉變其網絡身份。

第三點是「三重核實」,包括核實賬戶之真偽,以防有人冒認;核實圖片是否改圖;以及核實影片片段之真偽──核實賬戶的手法同上,也是以搜查賬戶編號為基本。

至於核實圖片和影片,則可以嘗試搜尋圖片和影片最早出現在網絡的時間,再看看之後的版本有何異同,以此來辨識真偽。

為什麼除了記者,也要求讀者對以上三點有所認識?因為傳媒學者估計,未來假新聞泛濫而造假技術愈來愈高超,故希望一般受眾對製作假新聞的手法和流程有一定認知,以防大規模受騙而製造公眾恐慌、影響公平選舉,以至危害國家安全。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