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2月25日

王若冰

為什麼網絡訊息更需法律規管

近幾個月來,社會衝突頻生,不論黃藍或不同顏色,極端的觀點帶來了社會撕裂,向來被認為是促進民主討論的網絡平台更成為虛假訊息的溫床。不同立場的人各自認為對方已被虛假訊息「洗腦」。網絡正在不知不覺之間徹底改變着我們曾經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由於缺乏相應的法律規制,其強大的影響力對社會安定構成前所未有的挑戰。

增加假消息的製造和傳播

網絡時代讓我們進入了一個「人人都是記者」的環境。民眾普遍獲得了話語權,很容易通過網絡製造和傳播訊息。這一方面有利於「兼聽則明」,另一方面卻使得訊息的真實性下降。

訊息在網絡中的製造不似傳統媒體那樣有信譽保證、第三方監督和事實檢查等制約,以致很多虛假訊息都產生於自媒體和社交賬戶中。例如,去年關西機場事件中,大量網絡平台就有言論指摘台灣當局相比於大陸政府救助災民不力,導致台灣駐大阪辦事處處長自殺,但事後關西機場澄清並無救助一事。

網絡上虛假訊息也較真實訊息更容易傳播。一般而言,虛假訊息具有更強的戲劇性,比如「希拉莉虐童」、「特朗普通俄」等,能夠引起公眾更大的興趣。由於轉載訊息的成本極低,速度極快,人們在還來不及理性思考的時候,就已經根據自己的興趣把訊息傳播出去,從而使得虛假訊息總體上被傳播得更久、更快、更廣。這種現象在與政治相關的訊息中尤為明顯。《科學》(Science)雜誌去年發表的一篇研究,就通過300萬網民於2006至2017年這十幾年間對Twitter上12.6萬篇報道的傳播提供了這一現象的證明。

降低個人理性和群體理性

縱然虛假訊息可以在網絡上泛濫,很多人仍然堅守「流言止於智者」的想法,期望通過加強教育,培養民眾明辨是非的能力。譬如,台灣高中公民課本中就存在有關「媒體識讀」的章節。這個期望固然是美好的,但是大量研究表明,現實要複雜得多。

首先,網絡使個人更傾向於盲從而不是獨立思考。當新餐廳開張時,路人看到有人排隊,也會跟着排隊,這時商家就可以聘人排隊以吸引顧客。這種現象在學術上被稱為「訊息流瀑」(informational cascades)。網絡中的真相比食物的味道更難辨認,而他人的觀點卻能比排隊的眾人更快聚集。盲從便因此而發生。更有甚者,美國著名法學家、曾任白宮訊息與監察事務辦公室主任的卡斯.桑斯坦(Cass R. Sunstein)有研究指出,哪怕虛假訊息看似非常荒謬,人們也往往會出於「習慣性從眾」或「偽裝有知識」(knowledge falsification)的心理作用,選擇相信已經存在的社會認知,而不是通過獨立思考做出分辨。當人們通過網絡廣泛地接觸自己不熟悉的訊息時,在人云亦云之下,真相就更加容易被淹沒在謠言之中。

其次,網絡中思想的碰撞也未必能提高群體理性水平。美國科學家通過一場行為科學實驗發現,一旦秉持某種相同或相似的價值理念和價值傾向的人聚集在一起討論,他們所得出的結論往往比在相互交談之前所得出的結論更加極端。這被稱為「群體觀點極化」現象(group polarization)。現今網絡時代,人們輕易就能在各種社交平台上找到和自己觀點相近的群組,其討論可隨時隨地展開。由此,任何理智上的不滿或者贊成的觀點便可能會迅速發酵成為情緒化的更極端的觀點。

或使人們獲得訊息更偏頗

在傳統觀點上,可能很多人依然認為,應當通過澄清事實解決不實訊息的問題,糾正自己既有的誤解。可是,這種理想觀點在網絡中很難實現。偏頗的訊息可能使本應成為「廣播」(broadcasting)的網絡變成了「窄播」(narrowcasing),強化不同觀點持有者的分歧,而不是使之達成共識。

網絡的一個特徵是,給予了大眾選擇訊息的權力。但實驗研究表明,人們在選擇閱讀或者記憶新訊息時,會更傾向於選擇自己之前相信的訊息,而不由自主地忽略與自己本來認知相反的訊息。這種現象叫「吸收偏頗」(biases assimilation)。除此之外,人們還有「反證偏向」(self-defeating),即更傾向於捍衞自己的觀點,反駁與自己信念相衝突的論點,而不是懷疑或反思自己之前的信念是否有誤。因此,選擇訊息的權力未必就能使得觀點更加客觀。

網絡的另一個特徵是,網絡平台可以通過大數據對不同群體實施訊息的精準投送。根據美國政治學教授辛德曼(Matthew Hindman) 的實證研究,人們看不到網絡平台本身的運作規則(或稱為「算法」),以及算法背後的人為操縱。這些算法會自動篩選受眾可以收到的訊息,使得觀點對立的人都能同時沉浸在「真相」的幻覺之中。

結語

互聯網的出現曾經讓很多信奉「自由市場」的人們驚呼,科技帶來了更好的民主。因為他們認為,大量人員和訊息在自由市場中流通,有助消除個體的錯誤,即是所謂的「兼聽則明」。但遺憾的是,從以上幾點分析來看,我們曾經秉持的,例如真理愈辯愈明、謠言止於智者、謠言不攻自破等理念,在網絡世界都並非必然。相反,在網絡世界中,不實訊息往往得以被廣為相信和傳播。

倘若完全放任對於網絡的管理,一般的網絡平台通常不會主動對訊息的內容進行審查、判斷、甄別,更不可能評估虛假訊息對於社會造成撕裂和矛盾的潛在危險。因此,如何破解網絡中「自由言論市場」會帶來更好民主的迷局,並以一個有效合理的方式節制虛假訊息在網絡中的傳播,才是人們在網絡時代追求高質量民主的時候應深思的問題。

網絡時代虛假訊息規管之辯.三之二

王若冰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中國法制研究計劃博士後研究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