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2月5日

林行止 林行止專欄

市場需求決定業績 整容生意其門如市

今天寫軟性題材,娛己之餘希望亦可娛人。

一、

自從印裔美籍政論家兼傳媒學者狄梭沙(D.J. D'Souza)一九九九年於是年四月號的《胡佛文摘》(胡佛學社Hoover Institution的機關刊物)發表〈歧視有時不無道理〉(When Discrimination Makes Sense)後,因性別、種族、外貌(主要指高矮、肥瘦及美醜)歧視而導致就業市場的不公平現象,有日趨普及之勢。對於大多數必須與顧客進行面對面打交道的從業人員,性別偏好、膚色辨識以至外貌是否符合一般人期盼,無可避免地主導了商業行為;即使在重視平等機會的文明社會如香港,一樣存在這種現象,而且為大多數人、包括「平等機會」的倡導者,對此亦不得不默默接受。

美貌和身材突出的人,不論男女,在勞動(體力及腦力)市場,都有絕對優勢,這不是資本家的偏見,而是服從「無形之手」的指引。非常明顯,顧客對這類合眼緣即屬「顧客鍾意型」(Customer Preference)的工作人員較為友善,令他們有較高「吸客率」進而較易「做成交易」,有利企業收益,僱主遂給予較佳的物質待遇,那不是絕對符合市場供求原則嗎?換句話說,你不能批評資方「歧視」,你只能說顧客有偏好而生意人的座右銘是「顧客永遠是對的」,他們做出迎合顧客要求的事,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

見慣世面的香港人,對此心裏莫不瞭然,美貌和身材突出的人所以在社會各層面佔盡便宜,是因為他們非常「吸睛」,到處惹來注目,有「推銷」效應,「市場需求甚殷」,這類人的物質與精神收穫俱豐,雖然不一定合法卻肯定合情合理。這種外貌稍遜者無法得到的待遇,經濟學家稱之為「美麗貼水」(Beauty Premium),而「美麗貼水」是「外部效益」(externality)的自然結果。

俗話說「各花入各眼」(beauty is in the eye of beholder),即人的審美觀點互異,有人喜歡西施有人鍾情無艷,是無可避免的社會現象;不但如此,審美觀點還會隨社會風氣而變,比如肥瘦在不同時期各有「擁躉」(大約一百年前,增肥的廣告環球處處可見)。因此,在一般情況下,人之美醜,和「蘿蔔白菜各有所好」一樣,因人而異,沒有共通準則。面對這種「遊離」狀況,研究美醜經濟效益的經濟學家,堅持必須用「科學方法」定出美與不美的分際,才能進行「科學研究」,而方法是「民調」。經濟學家把外貌(主要指女性)分為三大類──醜陋(homely looking)、平庸(average looking)和美麗(better looking),然後進行「民意測驗」,以達「實證」效果(時期有長達三年〔以排除「一見鍾情」的偏見〕,期內由同一組人員進行「評分」)。這些不同「級別」的「大頭相」,得分最高的便是「美麗」,依次是當然是「平庸」及「醜陋」。老於世故的港人皆知,「靚女靚仔」人見人喜,遂有「美麗貼水」,反之,那些不合眼緣的,可能「趕客」,回報因而較低,是所謂「顧客歧視」(customer discrimination)的必然後果。

在市場導向的社會,員工收入高低與顧客的喜惡成正比,這是「平等機會委員會」無法扭轉的現實,正因為如此,美容業才會門庭若市──受歧視的人與其向有關部門投訴(費時失事是常態),何如花點資金去打「蠟像針」(Botox)和找整容醫生更有「效率」!她(他)們在這方面的投資,如無「醫療」意外,回報必然非常可觀。

二、

這些年來,經濟學和社會學學者,在「外貌與成就」這個問題上進行了多次研調,他們對此一般人認為「必然如此」的命題,窮經皓首、痛下苦功,除了要從「實證」中尋求真相,還在於有關經費充足、一些不關重要的命題,亦不難獲得相關基金撥款,令他們有物質誘因進行名利雙收的學術研究。由於有稅務優惠,美國巨賈紛紛預留遺產組成私人基金,它們大都樂意贊助學術研究以顯名聲,比如學界有意就「地下經濟」對總體經濟的影響(How the informal economy took over the world)進行研究,美國兩百多個基金於瞬間一共撥備一千一百零三萬多美元,指定供這項研究申請;不難預期,大家很快會讀到多份有關的研究論文──「地下(非正式)經濟」指不受政府管轄、保護和不紀錄於政府文件的經濟活動,一般相信其對總體經濟有重大影響,學者既有查找真相之意,由私人基金出資贊助,是完美的匹配。

順便一說,「地下經濟」發達與否,與國家先進或落後程度成反比例,那即是說,國家政經發展愈落後、「地下經濟」愈發達,反之亦然。聯合國的調查顯示,受僱於「地下經濟」的人口佔中東地區「非農工人」就業人口百分之五十八點七,北非、拉美、亞洲及非洲撒哈拉依次為百分之六十四點六、七十九點四和八十點四……。「地下經濟」對「落後國家」之重要,遠甚於「先進國家」,於茲可見。

也許與研究經費「泛濫」有關,三位美國經濟學家(領銜的為大名鼎鼎的D.S. Hamermesh)竟然選擇一項一般人認為根本毋須研究便有結論的題材;經過多年研調,他們最近發表題為〈青春美麗──兒童的容貌與其認知能力〉(NBER Working Papers 26412, 10/2019〔下稱《青春美麗》〕)的論文。作者們爬梳〈美國早期兒童照料及青春期發展──一九九一至二○○五年研究〉的錄影資料,以及英國一九五八年兒童發展普查報告,得出「容貌出眾」的兒童──從八個月大到十五歲(英國的則為七歲、十一歲及十六歲)──比「容貌一般」同輩「醒目」的結果。一句話,這是父母、親友、教師偏愛前者,因此給予「較高關注」有以致之,那證明了「作為一種產品,容貌出眾的兒童對其個人發展有優勢」,這種「優勢」,是指「學校成績較佳」以及入讀一流大學(Greater Educational Attainment)機會比「相貌平庸」(less good-looking)的同輩較高。

在長輩眼中,他們的後代──子女及孫兒──莫不伶俐乖巧、粉妝玉琢,事實當然並不如此,因此,經濟學家的實證研究具重要性!

三、

中環人都知道有「美麗貼水」這回事,那些容貌與身材出眾的「打工仔」,不論性別種族,在勞工市場均大受歡迎,九九年十一月三日本欄題為〈以貌取人因實惠 平等機會「係咁先」〉,寫的便是這回事。不過,據陳茂峰博士的提示(《明報》十月二十九日:〈分析員顏值與研值〉)筆者有機會瀏覽四名大陸背景學者聯撰、在今年三月十八日學術期刊《企管科學》(Management Science)發表那篇題為〈分析員的美貌與成績〉(Analysts' Beauty and Performance)的論文,作者們根據內地一百零二家證券商的二千三百二十八名分析員,在二○○五年至一四年所作八萬九千零五十六宗交易的盈虧,得出「外表評分愈高其預測公司盈利誤差便愈低」的結論。

《企管科學》這篇鴻文,研究「推銷性財經分析員」(Sell-side Financial Analysts)的外貌吸引力與業績的關係,結論當然是愈具吸引力者成績愈佳。對此陳博士有透澈的評介,有興趣者不妨拜讀。

此事令筆者想起七八十年代「中環大鱷」稱投行或經紀行僱用女性「股票分析員」為「點心妹」的舊事。這些女僱員大都有外國大學高等學位,滿口英文、財經術語朗朗上口而且口舌便給;她們被稱為「點心妹」,是因為她們把公司研究部門的推介,以一般人聽得明白的語言,「說服」客戶購買(或沽出)某種股票──她們也許掛個「分析員」名銜(事實上,她們確有當分析員的實學),惟實際則是向客戶推介公司分析部門認為值得或不值得投資的股票。這個諢號「點心妹」是用來形容她們不必「入廚」(研究)只把大廚(分析部門主管)烹調的菜式介紹給客戶。這情形便如「點心妹」在茶樓「叫賣」點心!

非常明顯,不必蛋頭研究,那些面目娟好身材非常「吸睛」且熟悉「點心」製作過程的「點心妹」,莫不成為「最佳推銷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