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1月23日

鄭宏泰 陸觀豪

動盪困局的走資疑雲

今年初,政府提出修訂《逃犯條例》及相關法例,為遣送潛逃回港的兇殺案疑犯往台灣受審鋪路。本以為例行公事,誰料反對聲音此起彼落,措手不及,政府應變進退失據,無端製造完美反政府風暴。擾攘近半年,儘管草案最終撤回,但動亂始終未見平息,期間尤其出現不少走資困惑,疑幻似真,衝擊金融市場,困擾內外投資者。

六七騷動的外資動向

誠然,近半年來,反修例方式愈趨激烈,由抗議變調抗爭,打擾百業民生,打亂作息秩序。最近更轉趨激烈和暴力,令人擔憂揪心。老一輩港人記憶猶新,上世紀中葉「六七騷動」,外資裹足,內資外逃,令股市樓市大跌,其中的恒生指數(1964年7月1日=100)大幅急跌,創歷史低位59點。社會曾出現人才及資本外流的雙重衝擊。

執筆之際,亂事加劇,難言風波可在短期平息,因此更令人對資本外流問題倍加擔憂,備受困擾,其中離岸銀行存款更是城中熱話。媒體有報道,查詢新加坡亞洲貨幣市場開戶者激增。至於資本外流獅城,是虛是實、是多是寡,則眾說紛紜。

其實,大前提是近來有否資本外流?香港不設中央銀行,資金對外交收須經銀行結算;萬千交易流歸一賬,答案要從金融統計入手。香港經濟屬外向開放型,日常滙兌押滙交收、投機熱錢進出、走資回流等,皆在金融統計留下足跡。抽絲剝繭,撥草尋蛇,便可拆解分析熱錢來去及資本動向。

港元M3可分拆三大成分:本地信貸、外資淨進出、其他淨資產增減等。顧名思義,本地港元信貸包括公營借款及私營借款兩部分;公營借款是庫務債券及政府貨幣發行,即10元以下面額紙幣及硬幣。私營借款是客戶借貸、存放外地及本地同業港元(減拆人)、金融投資等。

外資淨進出包括銀行業務及貨幣金融兩部分:銀行業務是存放外地及本地同業外幣(減拆入)、庫存外幣現金、外幣放款減存款、外幣債券及存款證投資(減發行)、外幣金融投資等。貨幣銀根是外滙基金票據、清算結餘、銀行發鈔儲備等。其他資產(房地產等)減其他負債(股本及儲備等),是統計餘數。

貨幣銀根部分的變動,是資本流出或進入的淨額。須注意者是,客戶若轉存外幣,無論以現金或存款交易,須經外滙市場兌換,造成走資假象。其一,影響港元供求,滙率偏弱;其次,港元M3減少,外資淨進出的銀行業務部分同步減少。反之,存戶若賣出外幣,兌換港元,也會造成資本流入假象。

客戶轉存外幣而非走資

聯繫滙率制度下,若港元長期偏軟,貼近7.85承兌下限,顯示有走資現象,但未足以遽下結論。其實,走資尚有三大統計現象,須同時出現始可確認,否則容易以偏概全。其一,銀行清算比率驟降或偏低。2008年環球金融海嘯以前,清算結餘相等於活期存款(支票賬戶及儲蓄賬戶)1%左右,應是正常水平。其二,港元利率飆升,此消彼長,拉闊港美息差。其三,港元M3減少,外資淨進出的貨幣銀根部分亦同步。反之,若熱錢湧入,港元偏強且貼近7.75上限、清算比率驟升偏高、港元利率驟降偏低甚至近零、港元M3及貨幣銀根同步增加。

今年6月中修例不果,引發層層政治角力、官民矛盾,曠日持久已接近6個月,踏入11月局勢更急轉直下。不過,每月金融統計需時,落後約6星期,即是11月份統計有待翌年1月初始公布。縱使時局影響仍是未知變數,第三季數據仍具參考價值。

對照走資四大統計現象【表】,港元滙率偏軟,貼近7.85承諾下限,是其一,但不可作準。銀行清算比率是1.44%,也比首季及次季略高,但高出正常水平,惟即使現行流動資金準則較嚴苛,仍合格有餘,是其二。今年美元連續減息,港元上游基準利率亦步亦趨,不過下游市場利率偏低多年,且長期低於美元利率,是其三。港元M3減少1.1%,外資淨進出統計也同步減1.9%,源於銀行業務部分減2.0%,而貨幣銀根部分反微增0.1%,是其四。

不過,銀行系統綜合資產負債表季末擴大至231753億元,高出首季及次季,顯示港元M3減少源於客戶轉存外幣而非走資。外幣存款(負債)增加,統計上對沖較多放款(資產),令外資淨進出的銀行業務部分同步減少是佐證。當然,轉存外幣蔚然成風,始終是隱憂,不可不察。

回顧六七騷亂走資,背景確實有別,不能相提並論。昔年香港是「借用之地」及「借來時空」,地緣政治動盪,殃及池魚。老一輩經歷戰火洗禮,加上新中國成立時令不少資本家身家財產化為烏有,惶恐再有失,坐言起行謀求後路自保,人才及資本外流多且急,經濟自然雪上加霜。當年金融統計遠不及今日精細,無相同數據供分析比較,但股市樓市驟跌,市情低迷可見一斑。

政府應以行動止息亂局

其實,是次反修例風波與1966年反加價更相似,當年小輪頭等船票加價5仙,引發反對浪潮,揭開社會經濟政治等深層矛盾,釀成局部騷亂。事件平息後,政府委派首席按察司領導獨立委員會,調查事件來龍去脈,卻未有正視報告,消弭事件背後潛在危機。可以這樣說,若在此之前可及早對症下藥,矯正施政缺失,化解官民宿怨,翌年工潮應不會如野火般燃燒擴大,演變成巨大政治風波。即使人才及資本有流失,也許不至嚴峻。

無獨有偶,1966年是重光21年,2019年是回歸22年,新生代同樣弱冠成年,爭取置業及社會上流等權益,不遺餘力。昔年反加價,今年反修法,異曲同工,但地緣政治因素,尤其中美掉進貿易戰,出現全面角力。倘若妥善拆解背後矛盾及隱憂,六七走資潮應不會重演。若官民積怨未能及時化解消弭,政府泥足深陷,難免動搖香港國際財經樞紐地位,影響深遠。處此關鍵時刻,莫讓不同政見異化各走極端,莫使走資困惑弄假成真,實乃不願看見香港被「攬炒」,真正以港為家的民眾的共同責任,是以行動止息亂局,刻不容緩,因為此風不止,繼續下去只會全民受苦。

鄭宏泰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總監、全球中國研究計劃聯合召集人、社會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聯席主任;陸觀豪為退休銀行家、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研究員、工商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