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0月30日

陳建強

亂後求善治 青年的希望與責任

暴力腐蝕人心,一時衝動易鑄大錯,特別是向被貶抑為「港孩」的青少年,突被吹捧「為公義抗爭」,給予不切實際的想像與「英雄感」,獲「義無反顧」支持並被推上道德「神壇」。在對抗、博弈和治癒的進程中,不能指望一份《施政報告》,就能解決「青年問題」和帶領香港走出困境,卻能與青年同行,並給予新希望和新責任。

隨着反修例風暴變成無底線的街頭暴力衝突,包括中學生在內的年輕人,成為武力抗爭的主力,瀰漫着焦躁、怨憤和無奈的情緒,並且萌生「逢政府必反」的偏執。

至於暴戾之風吹入校園,更是以粗暴對待校長和教職員為時尚,視校規如無物。

年輕人關心社會是好事,但任由政治主導一切,卻易令文明法治這核心價值遭扭曲,暴力成為常態,污言穢語成為自我表達的方式,更使年輕人淪為只問立場,不講是非的糊塗人。

隨着社會經歷巨變,政府應怎樣看待青年的訴求?如何信任和善用他們?如何制訂適切的青年政策?

第一,特首林鄭月娥早在2017年7月1日的就職演說中,已表明知悉「年輕一代對前景的迷惘」,並承認有責任「找出事情的癥結,更宏觀地為香港謀劃出路」。未來除要搭建溝通平台外,還要展現膽識魄力,以極具前瞻性的視野,重組管治團隊和管治策略,領導社會並與青年同行,重回正軌往前走,並重新共建互信。

第二,所謂「殺君馬者道旁兒」,年輕一代並非天生勇武或昧理偏執,只因「縱暴派」的「離地」抬捧而自以為是時代英雄,高踞「歷史正確」和公義的一方;更如神靈附體,妄稱「義士」甚至「死士」,進行失控式暴力破壞,因而有必要加強公民教育和提高國民身份認同,讓其知所進退和自覺維護「一國兩制」。

第三,學校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地方,但校園政治化已成事實,不少學校已變成政治暴風眼,「私了」暴力文化更向校園蔓延,學校既是「校本自主」,便要履責擔承,不能怯懦苟安,受壓於學生和學友的脅迫;相反要挺身堅守教育專業和維護校園秩序,亦要限制校方和教師在課堂內講授其政治立場主張,以及嚴肅處理校園政治化和學生暴力化問題,絕不能讓施襲者誤以為「暴力有理」。

第四,若不直視社會困局,青年困局便難以解決,而若要令青年人重拾對社會的信心和信任,單單用錢「投資」並不足夠,而應以「青年為本」,去除「家長式心態」,耐心聆聽年輕人的聲音,把他們的意見及建議盡量融入政府施政,為其助擬願景,從迷轉悟,為社會注入正能量。

第五,經濟與政治一體兩面,若社會流動不足、青年缺乏向上空間的問題得不到解決,青年會更強烈地希望改變政治現狀,走上街頭的並非全屬「廢青」,部分只因前景無望而「起義」。

陳建強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會長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