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0月28日

葉兆輝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對香港的反思

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予在肯尼亞和印度進行消除貧窮研究的學者。他們的研究,對一個有社會福利制度、公共醫療服務和教育的香港社會,似乎沒有什麼關係。然而,Banerjee、Duflo及Kremer教授針對極端匱乏的概念與怎樣改善貧窮的技巧,其實也適用於面對「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問題的香港。

港人收入 極不平等

根據2018年公布的數據,香港的貧窮人口有137.7萬,是自2009年有紀錄以來的新高。須知香港的貧窮問題不是「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的問題。根據世界銀行在2015為「絕對貧窮」設定的指標為每天收入少於美金1元9角,有7.34億人,佔全球人口10%,非洲國家已佔70%的貧窮人口,中國的「絕對貧窮」情況在近年也大幅度改善。

雖然香港社會中或有小部分人面臨飢餓、不識字或患有疾病,但這些都未能反映他們參與社會的能力。就如Banerjee和Duflo教授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貧窮的本質》,裏面引用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martya Sen說的:「貧窮不僅是缺乏金錢,而是沒有能力去充分發揮實現自己的人類潛能。」香港收入極端不平等,以及昂貴的生活費,令以上問題非常實在。

近期的社會運動雖然與經濟需求沒有明確的直接關聯,但也從中透露了相對貧窮對社會造成的影響。事情仍未在夏季升級以前,街邊一幅塗鴉引用一句來自本地歌手Txmiyama的歌詞,道出經濟不平等的問題,「月租7000換來一間像牢房的屋,你真的以為我們會害怕坐牢嗎?」最近還有一句來自Bob Dylan的Like A Rolling Stone的「當你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你也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實在說出一些本地年輕人面對的困難和心境。

當香港面臨目前的政治及經濟的挑戰之際,總會嘗試尋找一些宏大的解決方案。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獎者卻不鼓勵這樣的做法,而是倡導更加實際清楚、嚴格的控制實驗介入。例如在2000年間,Kremer教授及同事測試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提供肥料予西肯尼亞的農夫以改善收成。結果發現,收成後馬上出售折扣的肥料(而不是收成前),之後再運送,才是最有效提升農作物產量的方法。

在香港,房屋問題是過去10年最經常討論的社會問題之一。香港的樓價之高,在世界是首屈一指的,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香港人沒有太多選擇餘地,不會貿然選擇遷到其他城市或市鎮。事實上,大部分港人都不願主動遷到其他地方居住,例如政府近年不斷鼓吹的大灣區。新加坡則以增加房屋數量或資助,有效地解決這個相當重要的問題,香港還停留在討論和願景的層次。除了這長期的需求以外,亦可以參考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者倡導的針對性實驗,來幫助活在貧窮線下的人。

香港決策者需要留意的是,低收入人士的購買力和潛在的貧窮陷阱。例如,低收入人士得花多點時間來處理一些慣常瑣事,包括較長的通勤時間、要親自照顧子女或要花時間輪候社會福利等,而影響他們的收入。在目前的研究當中,發現政府的交通津貼是嘗試扶貧的方法之一,但2011年本中心在一個隨機控制的實驗中發現,此措施確能稍微減低中年和老年人的失業率,對婦女的作用則比較少。

拿鐵指數 香港算低

為了增強自立性和鞏固與年輕一代的聯繫,政府提供的介入不能只是停留在資助和福利措施,而必須與問題的重要性對稱,避免折衷象徵性的舉動。如果考慮到低收入人士的購買力,再將此與其他主要城市比較,就能拿捏到問題的重心。以香港低技術人士的情況作說明,他們的收入是十分不足的,若以「拿鐵指數」(使用一杯拿鐵咖啡的價格作為最低工資人士購買力的指標)為指標。以香港的最低工資計算,購買力是1.08杯拿鐵,相對於其他主要國家金融城市如東京(1.68)、紐約(2.03)、巴黎(2.15)和倫敦(2.58)都要少。

政府若能把最低工資提高到其他生活費用相似的國家的相等水平,是可以在短期內馬上做到的,但當然也會有反效果。在短時間內提高最低工資,可能會對小型企業造成壓力,並增加自僱人士和合約員工這類不受保障僱員的數量。

這些問題並非無法解決,但要迫使政府能夠確保提供足夠的技能訓練,企業資助和自僱支援等配套措施。這都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獎者所倡導的,透過嚴格的實驗方法,實際地為低收入的勞動人口尋找出路。

香港面對的情況是,如果沒有嘗試及革新政策的實驗精神來扭轉貧窮及改善低收入人士的生活水平,即使有機會取得短暫的政治和解,這城市仍然面對嚴峻的挑戰。

如果依孫子說的,混亂中衍生機會,危中有機;那麼,現在是時候訂立明確的目標,勇敢地向前邁進,務實和精確地改善香港人的生活質素。

筆者相信,政府有誠意解決社會問題,但總是缺乏天時地利人和。政府不能期望市民過着充滿老問題的生活,仍能解決社會矛盾和衝突。制訂一系列遠大的社會政策配套,包括提高最低工資、停止外判、經濟活動多元化,以及增強低收入人士的保障等,才能為香港未來帶來更穩定的發展。

葉兆輝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

(人口健康)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