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0月17日

社評 社評

老方法應對新問題 《施政報告》破不了格

特首林鄭月娥昨天到立法會宣讀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原以為能安然進入議事廳算是順利,可是兩度開腔都被議員喧鬧打斷發言,主席決定休會,結果要破天荒改以視像廣播預錄的片段。其實在非常時期,宣讀形式並不要緊,市民最關心始終是政策內容,惟似乎又一次高開低收,沒多少含金量,且預示未來施政繼續舉步維艱。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早前在網誌透露,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會是「不一樣、不因循、不守舊」,以改善民生為主軸,以新思維及政治勇氣,致力處理深層次社會問題及矛盾。這番話令人憧憬政府勢以破格舉措展現與以往不同的管治風格。林鄭在《施政報告》中強調房屋是香港社會目前面對最嚴峻的民生問題,也是部分民怨的根源。我們不妨循此路進,檢視政府的所謂新思維。

整份《施政報告》內,房屋及土地供應的確佔篇幅最多,卻談不上很破格,像是滙報進展,加大執行力度而已。例如,過渡性房屋項目獲得發展商捐地或借地,未來三年得以提供一萬個單位,數量可觀,但這類臨時居所畢竟屬權宜,難叫人安居。至於明年計劃出售一萬二千伙居屋及綠置居,相比往年有大躍進,惟之前增加的供應已有透支之嫌,未來如何湊夠數要拭目以待。

相對而言,即時見效的只有大幅提高首次置業人士按揭保險買二手住宅的樓價上限,與其說是新猷,倒不如視之為從善如流,因為早有意見促請當局放寬按揭成數,釋放二手潛在供應,從而改變購買力被迫向一手傾斜的扭曲現象。政府到現在才聽得入耳,顯然慢幾拍,而且正值樓市回調,按揭保險費肯定不便宜,風險也較高。

長遠要解決房屋供不應求,離不開增加土地供應,但《施政報告》提出的多是既有選項,分別僅在於重新安排優次。去年提出的「明日大嶼」,在當前環境下,即使可排除萬難填海造地,恐怕亦有遲無早;取而代之的是,把原來不願多碰的《收回土地條例》推上前台,向數百公頃棕地及農地打主意。若然有強烈公眾利益作後盾,用這把尚方寶劍亦合乎情理,惟過往歷屆政府的顧忌及障礙,並沒有神仙棒叮一聲點走,最終仍存在遠水難救近火的尷尬。

如何保持經濟穩定發展,也是《施政報告》提及的四大範疇之一。環球增長放緩加上本地社會亂局困擾,香港正步向衰退,失業率隨時飆升。特首對此了然於胸,卻未見周詳而具體的對策,更遑論就最壞情況給予充足警示,經濟政策不外乎老調重彈,民生福利也慣於小恩小惠式,只怕難擋風浪。或許,政府最大的能耐是等待,等社會紛爭慢慢平息,等一切回復舊觀。

香港目前的「慘狀」,政府應負最大責任,相信普遍市民都期望特首趁發表《施政報告》,向社會來一次較全面的回顧與檢討,交代失誤原因,弄清事實真相,並提出補救方法,塑造和解的氛圍。可是,特首對此近乎隻字未提,只是單向呼籲放下分歧,讓社會盡快平靜,企圖靠民生措施紓解政治問題,但經過數月來積結的新仇舊恨,「不一樣」的不是張建宗所指的《施政報告》,而是整個香港,怎會像感冒般睡兩日多喝水就自然痊癒。

特首及一些財金官員常說,香港經濟底子厚,財政儲備豐裕,有能力抵禦衝擊。這番話當然沒錯,雄厚的底子又是如何煉成?正是一直以來的高地價政策,無數市民有份默默拿錢出來構築。政府每年的財政預算經常失準,往往源於全港頭號大地主賣地收入超標,產生巨額盈餘,可惜多年來坐擁巨資,卻不怎麼適度有為,現在是時候用之於民,把香港醫好。

香港固有的深層次矛盾源於土地供應短缺、樓價高不可攀,社會應無異議,有學者甚至認為,這是產業欠多元化、貧富懸殊惡化的根源,政府一直依賴社會福利等派糖措施,維持脆弱平衡。這四個幾月的示威衝突卻暴露出更多新的深層次矛盾,《施政報告》仍以一貫舊方程式來應對,是迴避抑或抱殘?特首昨天揚言已訂立一個清晰目標,要讓每一個香港人和他的家人,不再需要為住屋問題費煞思量,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在市民眼中,家的感覺,絕非有瓦遮頭那麼簡單。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