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8月20日

林行止 林行止專欄

風雲變色眼前過 人在病中念復元

一、

停稿這些日子,筆者兩度進出威爾斯親王醫院,在短短半個月時間內,做了兩次大手術(其一且是「特大」的「計時炸彈」);手術十分成功,不必覆診、毋須服藥,由於及時診治,令筆者與難以救藥的癌魔擦身而過,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不過,筆者因此「清減」(削肌)了十多磅,「復元」需時固不待言,此刻執筆,無復昔日下筆便精神一振的幹勁,自是醫理中事。

「年紀大、機器壞」,對筆者來說,確是至理,此次發現「內」有痼疾,純屬「意外」,以筆者向來不大重視「定期檢查身體」的教誨,以致病痛隨年事而加速蔓延,所有種種,可說是咎由自取。

臥床多日,肢體疲累乏力,心智卻自始至終活躍如昔,然而,由於體力虛弱和眼力不足,令筆者病榻上目不見字、手不能書,但電視的新聞直播加上接駁到熒幕上的網台時事,令筆者「接收」電子媒體的資訊,比平日多了許多。躺在病榻上的「空間」,反令筆者在「心力」上大有得着!因病而起的疲乏,使筆者感受到身心的「康和健」是感應時事的堅實後盾,否則經歷或目睹影響深遠的社會大事,只是未經思索、不曾深究且一掠而過的見聞!

「心力」上有所得益,令老懷寬慰。進出醫院以至在家靜養,醫護人員的專業照料,無懈可擊(公立醫院悉心照顧病人的口碑,並非虛言),然而,令筆者深有所感甚至可說改變了「人生觀」的,是內子和兩名各有家庭事業的子女的全神呵護,不僅分三班在病房中照應,甚且細心向專業護理人員學習那種工序繁雜手藝細緻的低端(厭惡性)工作!諾經獎得主貝加說「專門利人」(Altruism)的事僅見於家庭之內(見G. Becker: A Treatise on The Family〔《家庭論》〕),真的沒有說錯;不過,筆者要指出的是,惟有那些沒有金錢糾紛、感情瓜葛的家庭,才符此說。

筆者回家之日,四名因年齡未符可往醫院探望的孫兒,花了半日時光,合力繪畫了若干生氣盎然的童畫,寫上「歡迎回家」的大字,把之串成橫額,請「家嫂」幫忙,懸之門檻;他們一字排開,稚子迎門,站於其下,見已變形、走樣的筆者,竟然毫無懼意,喜氣洋洋,逐一上前擁抱……。對家國社會有貢獻,人們會說「不虛此生」,筆者從住院之日便有此感覺,回家之後,此感覺愈趨強烈;生活在一個相親相愛和睦溫情且瀰漫着「利他主義」的家庭,「不虛此生」是最佳寫照!

二、

筆者有幸,遇上了兩位舉重若輕的醫生,他們不僅精於醫術,其和善待人的態度,令病人心安。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學教授保利的《醫生和他們的診所──醫生行為的經濟模式》(M. Pauly:《Doctors and their workshops—Economic Models of Physician Behavior》),主要內容筆者曾多次引述, 其中尤以保利教授認為醫生是病人「唯一資訊提供者」(Sole Provider of Information),筆者認為最具啟發性,因為斷症之外,應否動手術、要服什麼藥,醫生有一言九鼎之力,他們因此除要精於所業,還要有公正誠實的道德情操,這種看法,與國人說「醫者父母心」同調,有此醫德,才不會不公平地對待「顧客」。此次為筆者治病的兩位醫生,均屬此中翹楚。

可是,筆者對他們充分信任,並無助於「血壓上升」,雖然大家以「白袍症」敷衍過關,惟筆者心有餘悸、冷汗涔涔,皆因讀過巴納德的《強力(決定性、關鍵性)干預》(R. Barnett:《Crucial Interventions》)。筆者嗜讀閒書,讀者知之(?),但數年前何以會購進內容遠離筆者知識光譜的這本書,原因莫名,於今想來,只能說是「合該有事」。《強力干預》圖文並茂,寫的(更多的是圖解)是十九世紀以還外科手術的進化(此處不能用「演化」),真的是頁頁鮮血淋漓、怵目驚心,看醫生手起刀落為患者刮骨斷臂開膛破肚挖目,雖然僅僅是圖像,然而,一如序言委婉地說這些圖像「栩栩如生令人不安」(Beautiful and often uncomfortable),的確足以令讀者不寒而慄,由於畫公仔畫出腸,令其震撼性甚於觀看電影《A Clockwork Orange》。這本「奇書」的內容模模糊糊繞縈腦際,令劉潤皇和吳兆文兩位教授諄諄善誘、對病情及手術過程深入淺出的解釋,不僅未能令筆者「釋懷」,反而大增筆者的恐懼感……。回家後大事周章找出這本書,示之兒孫輩,未見有人隨機翻書而不驚嚇得叫出聲來!

應該稍作說明的是,書名指的是醫家向上帝的「生態系統」挑戰,在神權至上的中世紀(黑暗時期),任何逆上主之意的事都被視為死罪的異端,外科醫生致力研究動手術治病救人,有如干預上主的安排,醫家研究有成,等同強力扭轉了「宿命」。順便一提,保險業崛興於中世紀,亦被認為是對上帝旨意的抗爭,著名的投資理論家、機構投資者伯恩斯坦那本論人類如何絞盡腦汁「避險」的大作,名為《與眾神對着幹》(P. Bernstein:《Against The Gods: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Risk》,可知人類社會不斷進步與不斷對抗「主」意息息相關!

三、

從在手術床上被「凌遲」到筆者親身經歷被微創「開膛破肚」(微創〔吳大夫認為微切口才恰當〕傷口雖小但五臟六腑大翻身)而「若無其事」,體現的正是醫學的進步,當然,與外科醫生的醫術精湛,關係更大,一把年紀在半個月內動兩次大手術而很快復康,筆者切實感到中大醫學院的劉潤皇教授和吳兆文教授之受同行的尊敬推許,實至名歸!

令筆者有所感的是,何以醫術的進步如此神速,在短短百餘年間便「換了人間」,與筆者比較熟識的經濟學,醫學的進步,遠為矚目。

醫生和經濟學家的社會功能,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類同之處不少,比如他們都診斷病症、開出處方,只是醫生醫治的是個人而經濟學家所醫治的對象則為社會;他們另一個相同的地方,就是對奇難雜症致病原因並非全面掌握,且對不少病症仍回春乏力。如今醫學家對不少稀有病症仍束手無策,經濟學界對形形色色的經濟亂象亦無良方!

不過,醫學界在求取進步上,似乎較經濟學界更能獲得具體成績,原因是前者能以動物、病人(特別是人命不值錢的落後國家病人)作為試驗,試驗成功後,將之普及化,結果「活人無數」……。

經濟學界無此幸運,所謂「實證經濟學」(Positive Economics),非指「實地查證」,而是指純粹以科學方法從事研究得出理論上可行的結論,並非在實驗室裏反覆進行實質試驗的成果。

更重要的是,醫學上的發現與發明,基本上世界通行,即甲國發明的新藥或發展出來的新技術,可以搬去乙國應用,醫治不同人種的病人;但經濟學則不行,因為各地政治、社會以及經濟條件都不同,加上時空的限制,照搬經濟理論極易弄巧反拙。這正是經濟學家較醫生更難做到「藥到病除」的原因之一。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