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7月8日

鄒崇銘

自欺欺人的遠視社會

先說一則小事:在上周「七一」的晚上9時,示威者衝入並佔領立法會,個多小時之後,總警司謝振中作錄影回應;但有網民指出,他手錶上的時間是下午5時。

其後警察公共關係科發出嚴正聲明,指這是有人蓄意改圖所造成的;其實錄影在晚上10時才進行,並非如傳言般預先錄製。

事件疑幻疑真,令人半信半疑。但我想指出的是,我們的政府部署確也太周密,正如當天會有人佔領立法會,半夜準時清場,防暴隊準時收工,彷彿一切早就未卜先知。

「未卜先知」的政府

以上只是半開玩笑,鬆弛一下緊張氣氛,希望大家不要介懷。不過,總是「有先見之明」,確亦是特區政府的一貫作風。林鄭月娥早在參選時一度提過,希望能延續前任梁振英的政策,結果被冠以「CY 2.0」的稱號,現在實可謂青出於藍。大家當然也不會忘記林鄭說過:「若主流意見認為我不再適合擔任特首,就會辭職。」同樣可見她多麼「有先見之明」!

在「七一」長假期時,我首次踏足港珠澳大橋,一睹大灣區壯麗宏偉的超級基建。不過,即使是黃金假期,橋上除了穿梭口岸的金巴,也不見有多少車輛行駛,即時感覺是納稅人(也包括我)的血汗錢,已悉數倒入茫茫的伶仃洋之中。然而,最令我震驚的是,香港口岸除三數家便利店之類,連一家似樣一點的食肆也沒有。整座碩大的口岸大樓,就只有入境大堂一家小小的連鎖快餐店。

這還未計算,整個香港口岸人工島面積多達130公頃,足足有三分一個天水圍新市鎮。但除了佔地不到10公頃的口岸大樓,餘下就只有無盡的天橋和停車場,觸目所及皆如荒島般荒蕪一片,那麼說好了的「橋頭經濟」呢?香港通往大灣區的西大門呢?是否又要等未來航天城建好,甚至是機場第三跑道落成,這些「潛在優勢」才能充分發揮呢?

不臉紅的人甚或會說,這是造福未來香港的長線投資,為子孫後代做好長遠準備。可是,近期建制派爭相賣樓撤資,幾十年後大家還能否分享這份成果?那真的是只有天曉得了。

回說香港過去土地和房屋的短缺問題,早於林鄭出任發展局局長之際,便已推出《優化土地供應策略》,展開各類型大規模的土地開發。到了梁振英上任後,就更把覓地建屋列作「重中之重」,展開了鋪天蓋地的「盲搶地」運動。這些事情相信大家仍記憶猶新,但少說也已有近10年歷史了。縱使覓地必然面對眾多困難,但近年新增土地的數量卻已大增,大量新單位更早已落成推出。

問題於是變成:為何私人樓價至今仍一直只升不跌?尤有甚者是,為什麼公屋輪候時間仍急劇飆升,在短短兩年內大幅由4.7年增至5.5年?除了由於輪候冊個案不斷增加,公屋落成量不升反跌亦是重要因素。儘管在理論上,林鄭已把《長遠房屋策略》的公私營房屋比例,由6︰4提升至7︰3,但在具體土地分配上,卻仍有大量積壓在賣地表上,即使屢經流標亦不願轉作公屋用途。此還未計港鐵和市建局坐擁的絕大部分項目,皆未能撥作興建資助房屋。

我們固然沒有足夠證據指出,官方乃是刻意拖延興建公屋,但公屋輪候時間急速飆升,客觀效果卻是營造有利輿論,在「土地大辯論」中被政府充分利用。「事先張揚」的公屋短缺,不但沒有被描繪成施政失誤,反倒奠下了進一步瘋狂造地的最佳藉口。

「遐想中」的人工島

由此在去年的「土地大辯論」,土地開發的想像遂被無極限地以倍數放大。根據發展局沿用的人口及土地需求估算,至2041年香港只能短缺1200公頃土地(縱使此估算已不知包含多少水份);但到了去年底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發表的終極報告,總結出8個優先的土地選項,竟合共提供多達3200多公頃土地;若再加上《施政報告》提出的「明日大嶼」計劃,又再額外多出700公頃的填海建議,總數將是接近4000公頃的新增土地,竟是原有官方估算的2.3倍!對於如此虛幻和荒誕的天字數字,專責小組又如何能自圓其說呢?報告語重心長地指出,當社會發現需要發展(麵包)時,才發覺土地(麵粉)不足,便為時已晚。故此建議政府必須擁有「完善及持續的土地供應機制」,從而提供土地供應的緩衝及彈性等。又是由於專責小組極有「先見之明」,令我們突然多了數千公頃土地儲備,再花掉上萬億計的開發成本。然而,具體用途到底是什麼?幾十年後大家定會有所分曉嘛!

如此具有「遠見」的土地開發,很難不惹來市民的大量遐想。例如是否「一帶一路」相繼觸礁,令香港成為消化「過剩產能」的工具?打造孤懸海心的超級人工島,是否為了打造「特區中的特區」?既然被拘查的孟晚舟手持的是特區護照,「明日大嶼」又是否專為「明日香港人」度身訂做?諸如此類。說穿了,反正人工島只是地圖上的一大片黑洞,當然亦只能讓人不斷延續遐想。

可惜的是,面對眾多跨越數十年的基建計劃,年輕一代卻完全看不到香港的明天,甚至要在今天便跟政府來個一決生死。或許你會覺得新生代太過短視,看不到香港和祖國長遠的發展機遇,但事實卻極可能完全相反,正是由於新生代太有遠見了,心眼也未免太過雪亮了,因此對未來的可能性早已看破看透。其實,與政府如出一轍——正是早已「未卜先知」未來二三十年,因此他們才確信今天已屆end game,最後一戰!

這種「沒有明天」式的決戰思維,正是香港揮之不去的「政治心魔」。每一代人都只看當下處境,高喊「捨我其誰為我城」,卻總看不見其他國家爭取民主,幾乎無一例外要經數代人的接力,歷時數十年的堅毅不撓,前赴後繼。每當大型運動退潮或被封殺,香港便急速退回「正常生活」中,待幾年後復又來一次「盡地一煲」,試問又怎可能累積民間動員的成果?這難免令人想到互聯網的速度和「沒有大台」的嶄新動員模式,隨心隨喜,緣聚緣散,是否構成社運組織和延續的窒礙因素?我即時聯想到的反面例證,是2014年西班牙創立的「我們能黨」(Podemos),正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網上組織,成員散布在各自各的社區,全賴網絡軟件進行決策,但在多年來的選舉中仍如常運作,至今仍是西班牙的第四大黨。這正是「沒有大台」政治的矚目典範。

「預先錄影」的世界

早於1968年,澳洲籍記者Richard Hughes撰寫的名著《香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Hong Kong: Borrowed Place, Borrowed Time),已宿命地預視了香港人的時間觀——無論官方或民間——乃是制約着香港政治社會潛力的基本因素。「走精面,搵快錢」,正是香港人血液中的共同基因,並不單純局限於市場炒賣的領域。「預先錄影」,早已規範了未來的所有可能性;也就是說,再看不見其他可能性。

鄒崇銘  影子長策會成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