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5月17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學習經歷︰「另類出路」辨

上文談到筆者建議的學習科學原理之三:學習重在經歷。上文提到,傳統的教育經歷,就是「十年寒窗」。這種傳統,一直流傳到今天。在華、日、韓、越社會中,家長心裏,仍然抱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因此學生的生活就困在讀書考試這條獨木橋上面。這又涉及另外一個方面,值得探討一下。

現在有很多校外的機構,都在努力開拓學生的學習經歷。有不少理念,是為了讓「學業不逮」的學生,有「另類出路」(Alternative Pathways)。筆者認為,這是主辦者的良心,不忍心看到學生的潛能,因為學業成績不佳而被埋沒。

另類出路 二等公民?

有些學生,成績不好,一直成績不好,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出路。因此,想辦法給他們另外的出路。而事實上,在學校裏面成績不好,在教育體系裏是失敗。因為成績不佳,他們容易把自己的希望與價值,蒙上陰影。

給予另類出路,就是主動讓他們找到成功的門路,重新建構自己的希望與價值。從這個角度看,上述的「另類出路」,也可以看成是給予學生一種「另類價值」。這是正面的。

許多國家,近年又重新提倡「職業教育」,國際機構一般往往稱為TVET(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例如美國,幾乎沒有正式的職業教育,而是在社區學院裏面,甚至高中階段選課的時候,可以得到一些職業導向的學習,如烹飪、美容、修車……近年也不斷有人提議向德國、瑞士,甚至新加坡的職業教育學習。

不過,「另類出路」這個提法,難免予人「正統以外」的錯覺。在我們可見的將來,學業成績仍然會佔據着現實的學校生活。而在以攀比為特點的教育文化中,必然有成敗的概念。也就是說,難以擺脫崇尚高分的文化。也就是說,很容易讓人家覺得這是迫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的感覺。說得不好聽,這是「二等公民」的出路。

進一步分析,這些成績不好的學生,覺得失落,是我們的教育遊戲規則決定的。或者說,我們的教育制度,只崇尚某些狹窄的學習經歷,而且就在這些狹窄的經歷裏面做出非常複雜的文章。作為學生,或則馴服於這種遊戲規則,或則被這種遊戲規則所淘汰。

而由於科舉文化的長期影響,總是少數被承認是成功者,大多數都會有某種失敗的心理,因為分數不高而覺得自己「不如人」。有人說,「我們的教育在不斷製造失敗者」,雖然有點過分,但也不無道理。成績不高,就看不到自己的價值。

倒過來說,成功者也有成功者的問題。由於在這種遊戲規則裏面長大,就會把自己的學業成績,看成是自己的價值。這是筆者對於「另類出路」持保留態度的原因。因為成績不好而看不到自己的價值,或者因為成績很好而感到自己很有價值,問題是一樣的。把自己的價值,綁在分數上面了,而不知道自己的價值。

高分高材 價值何在?

讀者還記得,本欄多次提到的哈佛鼓勵新生「休學一年」,歸根到柢,就是要他們「找回自己」。換句話說,也可以說是要他們洗滌一下自己,清除以為自己是高材生進了哈佛,因此高人一等的價值觀。

因此,現在許多「另類出路」的項目,應該不限於「學業不逮」的學生,而應該遍及每一類學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績好的學生,也許更需要有另類的學習經歷,讓他們有機會在分數以外尋找自己的價值。

最近香港賽馬會在試行採納的IBM Ptech計劃,原來是美國的「另類出路」項目,在香港的學校(例如翁佑中學),就在實施項目的時候,刻意不顧學生學業成績高低,均鼓勵參加。學生心目中的「另類出路」,就沒有貶義。

上面這樣講,或者有讀者會說,這太理想了。其實,這都是現實的需求。以往,成績好,就會在教育體系裏面順利上升,不斷取得更高的學歷,也因此在工作裏面,一帆風順,步步高升。學歷、地位、收入,是緊緊相扣的。

今天,當然不會說學歷不重要,但是在一個人漫長的四五十年工作生活裏面,學歷佔的重要性愈來愈低。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初次見工,對方(或僱主、或人力資源主任)往往對於學歷興趣不大,而問了一些平常從未想過的問題;又或者給一個什麼心理、趣向、潛能測驗。年紀稍為大的,在升職、轉工的過程中,學歷根本不起作用,很多人連畢業成績表都不知所在。自僱的、創業的,更是成敗與學歷可以說是完全沒有關係。

在這種社會形勢之中,「另類出路」的說法更加受到挑戰。有不少「另類出路」的項目,目的是讓學生在學歷以外,「及早找到自己的興趣與方向」。這個命題,是站不住腳的。在這個轉工轉行非常頻繁,新興行業不斷出現,各式職位不斷轉型的時代,「及早讓學生確定自己的未來路向」,是很不切實際的,而且是誤導。

本欄也介紹過,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對口就業已經不是主流。在香港,醫學院是唯一的例外。法學院、工學院、建築學院,在與本科專業沒有關係的行業工作,而又非常成功的,比比皆是。曾經聽過麻省工學院的院長,說:「我不在乎我的畢業生沒有入行,更高興他們在別的行業事業成功。不過,最好的工程師,還應該是我的畢業生!」這話已經是幾乎10年前的了,但是卻是時代的信息。

生涯規劃 理據焉在?

另一方面,很多行業,根本不需要入行以前有長期的專門學習。金融行業是一個典型。很多金融有關的機構——投資銀行、零售銀行、保險公司、會計師行——都長期沒有聘用經濟、金融、會計的畢業生。行內的說法,這些機構需要的基本技能,很快就能掌握;而實際工作中需要的知識,卻無窮無盡,千變萬化,只能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學習,按需學習(on-demand),即時學習(just-in-time)。

在這種情形之下,勉強要學生及早尋找自己的興趣與方向,不是「誤導」是什麼?在美國參加杜威來華100周年的紀念會議,中國來了許多人。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北京一所學校的高中生,非常主動、大方、得體,英語也非常好。與眾多學者交往,毫不遜色。但是他們在閒談中提到的問題,「怎樣才能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和興趣」,卻令周圍的外國朋友有點吃驚。

同理,筆者對於香港上屆政府提出的「生涯規劃」,頗有保留。原來的英文,是Career Planning。「生涯」兩個字,比Career已經寬了許多。但是,把學生前景的「規劃」看成是教育的一個目標(即使是目標之一),是令人擔心的。這絕對不是名稱的問題。可以想像一下,假如我們對孩子,不是設法讓他們拓寬前路,開闊天地,而是要他們及早把目光和努力,聚焦瞄準某個方向。是真的為他們準備未來嗎?於心何忍?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