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月28日

鍾志強

非一般的長者難搵工

政府把長者綜援申領年齡由現行60歲調高至65歲而引起爭議,社福界和學者如港大社會工作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指出,60至64歲申領綜援人士難找到工作,但目前社會共識認為基層職位是「工搵人」而不是「人搵工」;政府最後妥協,推出「就業支援補助金」的折衷方案。

要理解問題的癥結,筆者認為社會應向一些非因健康問題而在職場遭遇長期困難的人士深入了解,包括更生人士、戒毒康復者和精神病康復者。

更全面的支援

為數不少、容易被醫生界定為健全的成年人,卻有長期的就業困難,他們可能曾經長期坐牢、或是慣犯而經常進出監獄、有吸毒傾向、成癮(例如賭博)或較輕微精神疾病,在年輕或壯年時受盡困擾,無論有關困擾是源於疾病或個人行為。

有關人士不容易找到固定或有滿足感的工作,與家人、伴侶和子女不和,以致遭家人離棄,即使他們於壯年時能找到一些零散工作,但到年老的時候,即使覺悟前非,他們面對的歧視可能比其他年齡層為高,例如一個有多年吸食毒品的人會看來更蒼老,相關人士要得到相關的工作技能訓練不會很難,但要長期維持良好的工作紀律和工作聲譽卻非易事,而這正是大部分僱主非常重視的。

相關人士為數不少,他們不會被界定或長期界定為殘疾人士,他們無法儲蓄金錢、可能是露宿者或住於劏房、獨身而且缺乏社會關係、缺乏健康生活習慣(飲食、運動等)、健康情況欠佳。

根據社區組織協會報告引述懲教署,大致上,每年50歲以上男性在囚人士釋放人數約2000人,當中60歲以下約1500人,60歲以上約500人,要注意這是一年的數字。根據禁毒處的數字,2017年,在約6700名呈報人士中,半數(3200名)是40歲以上的人士,而吸毒、犯罪與失業有一定關係,在同年的呈報人士中,約74%有犯罪紀錄,50%無業。

根據社聯調查報告,截至2015年底,近半在全港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精神病康復者(約12000人)已屆40至59歲,四成受訪者接受政府恒常現金福利支援,近半(48%)受訪者失業,部分(25%)受訪者就業但從事低技術工種,七成受訪者表示現時就業機會少或很少,而年紀愈大的受訪者,其就業或接受輔助就業訓練的機會就愈少(估計他們當中的一定比例不界定為殘疾)。

筆者相信部分領取綜援的健全人士和更生人士、戒毒和較輕微精神病康復者有關聯。政府沒有發放有關健全成人(包括60至64歲人士)領取綜援的背景分析,但政府估計目前有約2000名60至64歲的健全人士領取長者綜援,這個數字和有以上背景的人數吻合,可推斷一個頗高比例的領取綜援的健全人士屬更生人士、戒毒或較輕微精神病康復者。

可以確定的是,這些群體要克服大量生活上的困難,包括情緒上、健康上、家庭上、物質上和居住上,這些群體需要一定的社會支援,而到年老時協助他們搵一份工,不一定是最高優先的工作;相反,給予這些群體較大的經濟援助,能幫助他們處理更多生活上的困難,讓支援他們的社工或團體更有效支援他們在情緒健康、人際關係和生活上的需要。關注有關人士的社福團體,也不斷提出較整全的建議。

豁免強制「自力更生」

政府把長者綜援申領年齡由現行60歲調高至65歲後,會要60至64歲的申請人參加非政府機構營辦的「自力更生綜合就業援助計劃」。但有關計劃的成效受到置疑。

審計署已於2015年的報告指該計劃成效偏低,失業受助人的就業率未達要求,脫離綜援網比例不足,部分計劃的使用名額只及合約名額的60-70%;截至2018年6月底,為期15個月的中期服務表現,覓得工作或重返主流教育達一個月的參加者,比例只有14.8%,達3個月者更只有10.9%。

筆者認為,在香港的基層職位是「工搵人」,參加者覓得工作與「自力更生綜合就業援助計劃」可能根本毫無關係。相關數據確實顯示,計劃的成效偏低,惟耗費公帑近億。與其浪費公帑,筆者建議政府豁免例如40歲以上已經參加相關計劃超過3至5年的綜援受助人繼續強制參加的要求,例如一個60歲的綜援申領人,如果之前已參加「自力更生綜合就業援助計劃」超過3年,應獲得豁免,把資源重新調配,應能更好地支援這群弱勢社群。

60歲以上人士找工作的困難在哪裏?對於部分剛退休的初老而言,他們可能是一些中階員工,只有少比例的人有機會在維持職級的情況下,覓得新工作。其他人能不能放下身段,不計較身份地位在職級上向下流,是社會能否大幅度提高60歲以上人士的勞動參與率的關鍵,而能吸引有工作經驗的新退休人士重回職場,確可提升香港生產力;惟大部分在60歲前已經有就業困難的人士,通過「自力更生綜合就業援助計劃」強制搵工,卻可能反而浪費資源,適得其反。

鍾志強  時事評論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