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2月22日

江麗芬 政局筆記

以「黃背心」作終結的2018

因加徵燃油稅而引爆的法國「黃背心」行動已持續超過一個月,隨着總統馬克龍收回政令,上周參與的人數大減,但民怨是否同步轉淡,尚待觀察這兩天巴黎街頭的狀況。「黃背心」浪潮登上國際要聞,並非由於參與示威的群眾數目多,而是整個運動是在沒有明確核心領袖、沒有政黨組織乘機摻一腳,只藉着網絡互相號召,最終喚起數以十萬計市民自發參與,劍指政策向富有階層傾斜的馬克龍。

「黃背心」行動發展下來,已由最初反對提高燃油稅,演變為向政府多項政策宣洩不滿;根據報道所說,參加者提出的訴求達40多項,當中包括要求降低退休年齡、徵收富人稅、提高最低工資等等。而這股示威熱潮,更由巴黎一直蔓延至瑞典、英國倫敦以及歐洲其他地方;議題雖各有不同,但各地人民均是藉機表達對政府的憤懣情緒。難怪有學者認為,運動的發展形勢,已超出了政黨和一眾政客的預期,牽引民間對整個體制的舊怨新仇連珠迸發。

拆大台、素人當選成趨勢

欠缺組織的群眾運動很快便滲入雜質,偏離初衷甚至被騎劫,巴黎的「黃背心」示威行動沒多久便釀成騷亂,多間店舖被損毀,也造成多人受傷。相較之下,2014年香港的「雨傘運動」,示威者顯得克制,沿金鐘大道沒有店舖遭搶掠,即使在79天的佔領行動中龍和道曾上演激烈衝擊,佔領區幾近處於「無政府狀態」,整體上還算有秩有序,期間有示威者自發清潔環境、維持秩序、互相幫忙,足以反映香港的公民質素甚高。

然而,跟「黃背心」相同的是,當日在「黃雨傘」下,不少政黨縱使希望可參與或影響行動,但最終並不成功,因為示威者對於政黨及整個體制充斥着不信任,尤其年輕世代標榜「拆大台」,沒有誰可以代表誰。

這些意識並未有隨着佔領運動結束而消散,更成為新常態;在其後的區議會及立法會選舉中,陸續有政治「素人」當選,部分由民間團體發起的示威行動(如早前反對「明日大嶼」) ,參加者居然較政黨扯旗的遊行示威還要多,可見社會政治面貌已經改變。而這趨勢變化,不止於香港,在台灣以及歐洲各地亦如是。

究竟為何會出現此現象,是網絡興起使然?還是社會厭透了政府與政黨政客言過其實的「政治正確」?留待學者們分析。然而,「長尾效應」不單在商業世界出現,近年在社會上相當明顯,面對「大台」陸續被拆,關注議題和力量都漸趨分散、難以聚焦,當局舊有的管治、溝通手法,包括對社會理解的思維,似乎已不大管用,政府及政黨皆有迫切需要思考如何回應潮流的轉變。

香港社會平靜很脆弱

可是,回看2018年,只見北京與特區政府依然用舊有的一套去理解今天的社會,對於4年前的佔領運動、社會爭議,以至近年冒起的「港獨」問題,往往簡單地說是別有用心的「外國勢力」操作干預,接着採取強硬行動處置而後快,諸如在3月與11月的兩場立法會補選,以及隨後的鄉村代表選舉,政府對於曾表達過支持「自決」、或者表明不反對他人談「自決」的參選人,均一律取消其參選資格。另一方面,對於社會的種種質疑,未見政府好好地作出回應與解釋,例如決定不就UGL事件檢控前特首梁振英等,把這高度敏感議題輕輕帶過,而建制派又容許當局不再作詳細回應,如此這般怎教公眾心安!

過去一年多以來,縱使社會氣氛較前朝平靜,惟總的來說,「撕裂」過後,市民對於體制的信任度尚未見大幅提升,所謂「平靜」其實很脆弱,此時特區政府按理更應想方法重建社會信任與爭取支持。當然,用什麼方法才是重點,甚至究竟有沒有實際的對策也說不準,但無論如何,在世情紛擾下,作為從政者更須嘗試尋出路,實踐「事不避難」。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