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2月21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孤立的個人 堅強的個人

前數周談到社會根本性的變化——經濟形態:從大量生產轉為小量多款;機構形態:從大型科層架構走向一站式小單位;職業形態:從穩定長期變得飄忽莫測……因此,年輕人的工作形態,也隨之而產生根本性的變化——顯著的學用異配(mismatch)、頻繁的轉工轉行、間歇性打工、個體工作、自由創業、多項職業並行、主動失業……甚至不事工作、厭惡工作。這些都是更本性的、全面的、不可逆的變化。上數周只是探討社會的變化,與教育的關係,容後再討論。

工作之外 生活多變

然而,即使是宏觀的社會變化,也還有其他方面,會深深地影響教育。其一,前面數周探討的,基本上還是圍繞着工作與職業。其實,產生根本性變化的,並不局限於工作,也就是不限於人們的經濟生活。只要閉目想一想,我們天天面對的,唯一就是工作嗎?讓我們煩惱的,令我們高興的,唯一就是工作嗎?人的生活的每一個部分,都在產生變化——家庭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靈性生活(宗教)、餘暇生活、學前生活、老年生活……在在都在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這些變化,在在都會對於人的相互關係、內在涵養,有更高的要求。舉個例子,很多地方都進入老年社會;老年人會過着怎樣的生活,老年人固然要學會自處,其他人如何學會對待老年人,是一個關鍵。

另一個例子,現在大家都知道孩子從胚胎開始的經歷,比入學後的經歷更加重要,做父母的如何學會對待嬰孩,是一個關鍵。再一個例子,社會上充滿詐騙、欺凌、貪婪、侵佔等的意識,終會讓法治與秩序,沒有了社會基礎;假如下一代沒有基本的信仰、信念和目標,家庭、社區、社會、國家如何能夠生存下去?這些都是非常現實的問題,不要以為是高調。

其二,再也無法把現在的世界,看成是太平盛世。無法假設,前述的社會根本性變化,將在和平的環境下發生。本欄曾經不只一次羅列「亂世」的一些基本現象——人為導致的天然災害、異常頻繁的人為意外、不斷出現的新舊疾病、難以預測的經濟危機、驟然發生的街頭動亂、任性妄為的政黨紛爭、洶湧難擋的跨境難民、烽火處處的戰爭危機、難以逆料的恐怖襲擊、此起彼伏的獨立運動、不論貴賤的造假欺騙、民主憲政的不意結果、禍捲全球的貿易戰爭等等。

筆者大約3年前開始列舉這些「亂象」,那時候只有7項,目前是13項,也許還會增加。這不需要任何研究,每天打開電視,每天起碼有四五項,一定不會錯。為文時的這幾天,就有內地豬瘟、歐洲黃背心運動、無協議「脫歐」、也門休戰失敗、香港校巴滑坡、埃塞俄比亞的汽車炸彈恐襲、烏克蘭東正教宣布獨立等等,更不用說詭異難測的華為事件。順便一提:上網看看,光是2018年12月1日-19日,全球就有106起恐襲,好不駭人。許多消息,媒體已經來不及報道。

面對這樣的世局,我們的年輕人有準備嗎?不要說年輕人,我們年紀較大的,有準備嗎?香港目前相對穩定,整個中國也相對穩定。但是在這全球化的環境之下,香港可以獨善其身嗎?

全球亂局 如何準備

其三,社會的根本變化,還有科學技術的急速發展的因素。科技發展會改變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人機關係,社會上已經有很多的討論——機器會取代人類的工作,人類會過着更加不需要勞動的生活,人類會過着不需要互相接觸的生活,人類會活到120歲……等等。

今天在地鐵看到的,人人「低頭」的現象,也相互只是科技影響人類的開始。然而,有一些方面——科技的發展正在製造更多的社會危機,人們把虛擬能力當成是自己的能力,科學家把延長壽命當成是提高生活素質……等等,卻被人類「人定勝天」的野心掩蓋了。這些,將來有機會會另文討論。

羅列這些令人不愉快的亂象,不是為了嚇唬讀者,而是殘酷的現實。我們面臨同時發生的兩方面的挑戰。一方面,社會變得變幻、莫測、複雜、模糊(所謂VUCA社會);另一方面,個人也失去了穩定的依靠和保障,前景也是變幻、莫測、複雜、模糊。

簡單來說,個人愈來愈自由了,但也更沒有機構的保障了,也可以說變得愈來愈孤立了。

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化。可以這樣說,不亞於接近200年前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的變化。農業社會,人是被束縛在土地上的,是受不可控的自然世界支配的,是作為家庭的一分子而生活的;但是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是穩定的、可測的、也是比較簡單的。

環境變幻 自求多福

工業社會,人被釋放了,可以離開土地的束縛,也愈來愈為自己建設不受自然支配的環境,也逐漸可以獨立於家庭而生活;但是,人又墮進了機構,在機構的庇蔭下工作;也墮進了「行業」的框架,以行業身份示人。比起農業社會,人是更自由了,但是卻孤立了。

香港人熟悉的不少英國文學作品,就是工業革命初期社會的反映,描寫的都是農村破產以後基層工人的慘狀。但是,逐漸地,人們習慣了工業社會「安居、樂業」的生活,在行業裏、機構裏過日子。

這種安穩的情況,即使不是在戰爭年代,已經逐漸在減弱。前述的不對口就業、轉工轉行、個體創業,已經在很多年前已經發生了,不過以前也許只是發生在一小部分人,現在則變得愈來愈普遍。

現在,進入「後工業社會」,人又進一步被釋放了。負面的是沒有了可靠的保障,正面的是個人更自由了。面對紛亂的社會,人們愈來愈需要「自求多福」。個人也需要變得更加堅強。

以上這些,也許對於在社會上工作的朋友來說,就是每天身邊發生的事,沒有什麼新鮮。但是如果把這些種種現象,連繫到我們的教育,也許就會大吃一驚。我們的教育,基本上是讓學生獲得學歷,準備就業。即使最近,美國出名的一些教育機構,還提出「高中是為了預備進大學,大學是為了準備就業」,當成是先進的概念。

假如加上幼兒教育界還有人不斷提出的「學前是為了準備入學」,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意識形態。如前文所述,這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種植思維。也可以說是「根據設計製出特定產品」的工程思維。

但是看看周圍的社會——變了的社會、還在不斷變動的社會、變動幅度愈來愈激烈的社會——就會明白,教育要為我們的下一代準備他們的將來,必須改變教育裏面的基本理念。這個理念,上一輪教育改革算是開了一個頭,但是前面還有漫漫長路。

那也難免,因為教育這座堡壘,非常堅固,但是認清了方向,就不會走回頭路。明白了方向,就不會斤斤計較具體的科目、考試、分數,就不會對於個別學生在個別時刻的成敗,耿耿於懷。

作為前線的教育工作者,一時難以超越大環境、大制度的規限,但是如何看待面前的學生,是每一位教師都可以努力的。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