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2月20日

韓卓妍 田詩蓓

做「好」基層醫療 「一人一醫生」有可能

聖誕將至,上班族或許已懷着愉悅的心情準備過節。不過,近年每到12月,本港進入冬季流感高峰期,許多市民尤其是小孩和長者不幸患病,無法享受佳節歡騰的氣氛。

今年冬季氣溫冷暖驟變,伊利沙伯醫院本月首周內科病床使用率已超過120%,甚至有病友臥床於病房電視機底,豈不讓人一再唏噓?

醫療問題 如何解決

伊院的病房擠迫情況,只是香港醫療問題的冰山一角。本港醫療以醫院為主的制度,公營醫院急症室和內科病房爆滿已成新常態,經常為人詬病。即使港府有意增加醫療資源,做「大」醫療體系,若然不做「好」醫療體系,資源不到位,再龐大的資源投放亦只會事倍功半,依然難以應付人口老化帶來的醫療需求。

香港醫療體系不足,老生常談。核心問題是:醫療制度以住院診治為本,側重偶發性和急性疾病治療,面對醫護人員人手不足,導致公院服務供不應求。這連串問題長久沒有解決,變成「計時炸彈」,面對人口老化以致需求上升,令人擔心隨時引爆。

其實,社會早有呼喚醫療改革。自1990年代至今,政府、學者和民間進行過不少研究和諮詢。特首林鄭月娥就2017年《施政報告》指出︰「政府早於1990年……建議本港應大力發展基層醫療……經歷了27年……我們的公營醫療服務和公共資源的投放仍以醫院為主導。」

特首更在團結香港基金11月30日研究報告發布會上,不諱言︰「本港基層醫療發展……已遲起步30年。」

特首的回應反映了其對基層醫療的重視,但對醫改似乎未有顯著的進展,難免令不少市民感到氣餒,或認為港府未夠大刀闊斧。事實上,醫改之難,在於制度上的複雜性,說要解決核心問題,隨即千頭萬緒,言人人殊。

「基層」醫療 易有誤解

醫改殊非易事,要帶動全面改革,香港必須抓住機遇,迎難而上。團結香港基金在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院長楊永強教授領導下,研究香港和世界各地的醫療體制,並於11月30日發表研究報告。

報告指出,香港近半數入院個案是可避免的,反映門診照護,包括基層醫療、社區護理等問題千瘡百孔,必須加快改革;報告認為,政府尤應重點加快基層醫療發展。

對於市民來說,這代表什麼?大家對基層醫療的理解又是否一樣?

其實,很多市民不太認識基層醫療。政府擬於2019年第三季設立以基層醫療為中心的葵青區地區康健中心,有調查揭露七成受訪者聞所未聞;基層醫療更有被誤解是專為基層而設的服務。

所謂「基層」,是指大眾在醫療過程中的第一個接觸點,同時是三層護理的第一層。作為第一層護理,基層醫療主要提供預防性護理和疾病治理,並扮演「把關」的角色;而主要包括專科及住院服務的第二、第三層護理都是建基於此。因此,良好的基層醫療可以減少之後護理的需要。例如,糖尿病患者若與醫護人員攜手妥善管理健康飲食,利用運動、藥物等,就可以預防病情惡化,增加復康機會,從而避免入院,居家安老。

其實,外國經驗早已指出良好的基層醫療,讓市民在社區內更便利及有效的管理健康,由此減少不必要的入院,提升大眾健康。

在英國,社區基層醫療模式進行多年,普通科醫生成為市民整個醫療經歷的第一接觸點和中心,負責為病人連繫專科和醫院服務,以及返回社區後的跟進。政府更採取註冊制度,鼓勵每人在居所附近找一位普通科醫生專門跟進,以實行「一人一醫生」。

截至2018年11月,英國逾5900萬市民已經註冊。普通科醫生更在每區組成醫療委員會小組,目的是為病人更好地統籌對上的醫院服務,以及對下的社區醫療,讓市民得到適切的服務,因此提升大眾健康,並符合經濟效益。

在香港,2017年成立的基層醫療發展督導委員會,有意在每區設置地區康健中心。按葵青區地區康健中心的構想,該中心核心團隊未必駐有醫生,而是由護士、藥劑師、職業治療師等組成,他們會向病人提供推廣、預防、治療和復康服務,如有需要,會轉介地區網絡醫生、專職醫療人員等。

該中心按有關研究葵青區人口的健康狀況,優先處理多種慢性疾病及相關風險因素的病人,由核心團隊及醫療人員提供免費或設有收費上限水平的評估、護理諮詢和疾病管理等服務。

醫療負擔 有望減輕

倘若香港政府重點加快基層醫療的改革,培訓和吸納足夠和合適的服務提供者,並進一步促進服務提供者與病人的持續夥伴關係,不久的將來,市民一旦遇到任何健康疑難,都可以先在社區內求診,並由同一位服務提供者作出診斷,從而達致「一人一醫生」的目標。

這樣,基層醫療有望讓市民在社區內獲得全面和以人為本的健康管理、預防性護理和疾病治理,減低他們對醫院的依賴。長遠令大眾變得更健康,同時減低社會對醫療的負擔。

帶動醫療全面改革,基層醫療是關鍵。我們喜見現屆政府着意加強基層醫療,但長遠要讓全港市民都受惠,港府須重點加快步伐,提供足夠和合適的基層醫療服務人手,並進一步提高市民對基層醫療的認識,鼓勵市民與其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建立持續夥伴關係,邁向「一人一醫生」的願景。

韓卓妍為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田詩蓓博士為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