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1月24日

陳章明

消除性別暴力 讓婦女遠離傷害

每年11月25日為「國際消除對婦女使用暴力日」(International Day on the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這個日子是聯合國於1999年決議通過,以喚起國際社會對婦女被施予暴力的關注,以及鼓勵各界齊心協力遏止有關行為。

全球35%女性曾遇暴力

今年這個日子別具意義,因為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較早前決定,把2018年諾貝爾和平獎頒予兩位致力防止婦女受暴力對待的人士,他們分別是曾遭「伊斯蘭國」綁架、性侵和販賣的伊拉克女子娜迪雅.穆拉德(Nadia Murad),以及醫治遭性侵婦女、幫助她們從創傷中復元的剛果醫生丹尼斯.穆克維格醫師(Dr Denis Mukwege)。

不少輿論指出,今年和平獎的結果是受到全球#MeToo運動影響,令各界關注婦女面對暴力和性騷擾的情況。姑勿論有關說法是否真確,我認為全球社會應正視和預防婦女受暴力對待,卻是不爭的事實。

聯合國指出,針對女性的暴力是現今最廣泛、持續、最具摧毀性的人權侵犯問題,估計全球有35%女性在一生中曾經歷不同形式的身體或性暴力,當中不少施暴者更是女性的親密伴侶。所謂「暴力」不單涵蓋謀殺、強姦或性侵等肢體暴力,還包括性騷擾、迫使墮胎等。1993年聯合國發表《消除針對婦女的暴力宣言》便把「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定義為:不論發生在公共場所或私人生活中,對婦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上或性行為上的傷害或痛苦的任何基於性別的暴力行為。

對女性施予暴力乃違反人權準則,對女性的健康造成巨大影響,例如造成婦科紊亂、不安全流產、懷孕併發症、感染傳播疾病等等。世界銀行認為,暴力對女性來說就像癌症一樣,是育齡婦女死亡和喪失生殖能力的重要原因,比交通事故和疾病更有害健康。亦有研究指出,家庭暴力令家庭功能失調、降低個人生產力、增加社會醫療保健以至維持治安的開支,造成經濟損失。由此可見,針對女性的暴力對社會發展有一定影響,絕對不能輕視。

有些人可能以為,女性受到暴力對待只發生在戰亂或發展較落後的地方,例如非洲某些部落的強迫割禮。這是個謬誤,即使在先進國家如歐美,女性亦一樣面對暴力對待,更甚的是有關暴力延伸至互聯網和社交平台,例如收到具性意味甚至威脅性的電郵和訊息,可謂無遠弗屆。

香港現時的男女地位看似平等,不少人認為兩性享有平等的教育和工作機會、權利受到法例保障。然而,社會福利署資料顯示,每年約有3000宗新增舉報的虐待配偶個案。香港家庭福利會2017年與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合作進行「伴侶暴力研究調查」,並於2018年公布結果,發現九成受訪婦女曾受虐待,但即使面對家暴,近六成婦女卻因子女緣故而沒有離開施虐者;由於有「家醜不出外傳」的想法,大部分受虐者往往拖延很長時間,才鼓起勇氣求助。

性騷擾非常普遍

除了來自伴侶的家庭暴力,不少婦女面對的還有性騷擾。多年來,平機會進行不少有關性騷擾的調查,發現性騷擾不單持續出現在工作間,更發生於教育、社福和體育等不同界別,例如平機會2014年發表《香港工作間的歧視之研究》結果,發現約17%員工曾在工作間受到性騷擾;其他調查亦顯示,有6.5%外籍家庭傭工、19%服務業員工、27%空中服務員受訪一年前在工作時遭到性騷擾,可見性騷擾是如何普遍和嚴重。

性騷擾往往牽涉權力關係,加害者很多時是掌權者,處於弱勢的受害人往往因懼怕權力,選擇啞忍或迴避。事實上,根據過往平機會的研究報告,超過九成的受害者沒有求助。

這些受害者包括在港工作的外籍家庭傭工。現時本港約有38萬名外傭,絕大部分為女性,當中受到剝削、肢體和言語暴力、虐待的事件屢有聽聞。但礙於語言障礙甚至經濟困難,個別外傭受到暴力對待後,多選擇啞忍而不去舉報。

根據同志組織「女角平權協作組」(Les Corner)今年8月公布的一項調查,發現近八成受訪女性性小眾人士亦曾遭伴侶「親密暴力」對待,只有兩成受訪者曾向相關機構求助,她們普遍認為,社會缺乏處理同性伴侶暴力的機構和服務。

當然,男性亦會遭到性別暴力包括家暴以至性騷擾,但根據聯合國和不同機構的調查顯示,女性仍然是暴力的主要受害者,而施暴者往往是男性。要遏止女性受暴力對待,聯合國認為應採取更積極果斷措施,取締建基於父權思想、性別主義的偏見和歧視。事實上,造成性別暴力的主要原因是性別不平等,解決的辦法就是建立性別平等的正確觀念。

作為執行本港《性別歧視條例》的法定機構,平機會一直致力推動兩性平等,我們認為必須從完善法律和加強教育方面入手。

在完善法律方面,平機會於2016年向政府提交《歧視條例檢討意見書》,當中羅列73項法例改革建議,包括27項需要優先處理的建議,其中一項建議是擴闊性騷擾的保障範圍,保障共同工作間如超市或百貨公司櫃位一起工作的人士免受性騷擾。政府已接納平機會的建議,並計劃於2018年底向立法會提交建議,以及另外7項反歧視法例修訂建議的草案。

在教育方面,平機會持續透過培訓及公眾活動,宣揚性別平等與互相尊重訊息。雖然香港是個先進的國際都會,但性別主義仍然存在,不少人對兩性角色仍抱傳統看法,例如「男主外、女主內」。這些看法造成定型觀念以至偏見,是歧視的根源,我們必須糾正,尤其是向兒童解說正確的性別觀念,讓他們從小學習性別與兩性關係的知識,藉此提高學生預防性騷擾的意識,長遠有助社會減少性騷擾的問題。

香港性教育落後

香港學校的性教育一直被指落後,課程指引不但20多年從沒修訂,內容更不合時宜,跟不上社會的發展步伐。早前,平機會的政策、研究及培訓專責小組趁教育局將檢討學校推行的性教育,特別向教育局提交《學校性教育檢討意見書》。專責小組向政府提出一系列對學校性教育檢討的建議,包括為科目正名、設定性教育的目的和目標、性教育應包含的內容,以及協助學校推行性教育的措施等等。

平機會認為,性教育的目標應涵蓋及強調尊重個人身體,同時要培養青少年建立兩性關係、性別角色及性別平等的正面態度。至於性教育的內容,應以性別平等為核心價值,解釋兩性權力不平衡、性別定型及性別偏見等錯誤觀念可能引致的後果,如性騷擾和性侵犯。此外,學校應訂下性教育授課時數,並鼓勵教師及管理層接受有關性教育的培訓。

正如行政長官於《施政報告》中指出,性教育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有着深遠的影響。我們衷心希望政府能考慮平機會提出的意見,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兩性觀念和價值觀。

無可否認,在消弭兩性差距、落實性別平等方面的工作,我們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於2017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便指出,全球兩性在工作環境和政治表現的差距呈現日益擴大的趨勢,估計性別平等還需100年時間才能實現;亦因此社會各界要加倍努力,積極採取措施推動兩性平等。

9月時,在平機會舉辦的「平等共融亞太論壇2018:回顧與前瞻」上,我便有幸遇上兩位先驅者:前國家人權機構亞太論壇主席、現任阿富汗獨立人權委員會主席Sima Samar醫生,以及前平機會主席、現任競爭事務委員會主席胡紅玉女士。她們在會上分享推動平等的歷程和心得。

雖然她們來自不同背景,一個在戰亂的阿富汗為當地女性建立學校、診所,讓女性享有與男性一樣的普世人權;另一個於九十年代在香港這個國際城市推動反歧視法例的立法工程,並帶領平機會就基於性別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提出司法覆核,令政府改變政策,促進兩性在教育方面機會平等。她們所做的事情其實都一樣,就是要移風易俗,改變社會對女性的歧視,創造平等的局面。

Simar醫生曾說,想要一朝一夕、甚至一年之內促成改變,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件容易事;亦正如她在論壇上勉勵大家:「沒有事情是不可能的」,只要我們懷着堅定的意志,齊心協力,女性享有安全的環境、平等權利與尊嚴,指日可待。

陳章明_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