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1月14日

社評 社評

造地問題切勿對症不下藥

輪候公屋繼續讓人望穿秋水,房委會最新數字顯示,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已增至五點五年,不但遠離政府「三年上樓」的既定目標,而且創下十九年來的歷史新高。有鑑於此,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重申,土地供應不足是公認的事實,政府有責任回應輪候公屋的需求,必須早作規劃,不能蹉跎歲月,故填海無可迴避。

填海是造地的方案之一,儘管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尚未提交正式報告,但林鄭已在十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拋出填海一千七百公頃的宏大願景,名為「明日大嶼」,接着引發連番爭論。關於民主派委託港大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反對填海方案的市民接近五成,特首認為「睇你點樣問」,有些問法是新界有許多荒廢棕地,不如先發展棕地再填海,那肯定會得出先發展棕地的答案。林鄭強調,造地應符合三個原則:刻不容緩、多管齊下和未雨綢繆。

我們絕對贊成多管齊下,所以不反對發展棕地,也不反對填海,如果政府決定全部或局部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建屋,我們一樣不反對。現在香港面對的問題是土地嚴重不足,有必要因為支持甲方案而反對乙方案嗎?有必要因為接納乙方案而放棄丙方案嗎?發展棕地、「明日大嶼」、收回球場以及其他林林總總的獨特構思例如貨櫃屋,只要技術上可行並且符合公眾利益,我們不覺得有抗拒的必要,各種方案同步進行可矣。土地嚴重不足好比飢腸轆轆,誰說選擇了菠蘿包就不准再吃叉燒包?多管齊下等於多包齊吃,目的是解決飢餓之苦,不夠飽的話,再吃漢堡包。

現在最具爭議性的造地方案恐怕是填海,可惜普遍的反對意見流於情緒化,難以在客觀數據之上站得住腳。有人指填海太貴,動輒幾千億甚至逾萬億元,一不小心將會掏空庫房。如此意見忽略了兩點:第一,填海計劃分期十多二十年進行,平均每年只需幾百億元,對於庫房水浸的政府而言游刃有餘;第二,造地之後官方可以賣地,即使未必倒賺,虧本數額有限,花光儲備純屬杞人憂天。

另一種反對意見是香港人口將於二○四三年達到八百二十二萬的頂峰,然後逐漸減少,根本毋須大量增闢土地。這種看法完全經不起邏輯推敲,今時今日本城七百多萬人口已是缺地缺到叫苦連天了,為什麼毋須從現在開始大量增闢土地滿足八百二十二萬人的需要?而且不要忘記,香港人平均居住面積僅得可憐兮兮的一百六十方呎,如果要增加空間讓市民生活得有尊嚴,譬如看齊新加坡的二百七十方呎,香港欠缺的土地遠遠不止於政府發表《香港2030+》報告所指的一千二百公頃,即是「明日大嶼」建議填海的一千七百公頃只嫌少不嫌多。

除非我們不認同土地供應不足是公認的事實,否則大家必須理性討論造地的各種可行方案,不應該情緒化甚至發晦氣將特首醞釀推出的政策批判得一無是處。誠然,基建工程離不開超時超支,影響環境亦在所難免,但在滿足居住需求的大前提下,兩害相權取其輕,此等顧慮都顯得次要。人若病了,就該服藥;香港缺地,就該造地;綜觀反對填海的種種意見,彷彿對症而不肯下藥,或者以為吃幾個橙(發展棕地)和做點運動(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就能夠擊退病魔。

還有一派陰謀論者指出,填海無非官商勾結的大茶飯,所以非反對不可。我們無法否定這種可能性,不過類似的陰謀論其實適用於一切的社會發展,興建公屋也好,興建私樓也好,興建學校也好,試問哪一項工程可以徹底撇清官商勾結的嫌疑?文明社會的應對之道是嚴格監管,有必要時向廉署舉報,斬腳趾避沙蟲或因噎廢食都不是聰明辦法。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