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1月13日

林行止 林行止專欄

百年硝煙眼前過 以戰止戰現眼前

一、

去周日十一月十一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百周年紀念日,一場有近七十國家元首出席(包括美國總統特朗普及俄羅斯總統普京等)的紀念活動在法國舉行;法國有此「殊榮」,皆因百年前此日,德國代表前赴法國北部名城康比尼(Compiegne,因一四三○年「聖女」貞德在此城就擒,因此成為「旅遊景點」)向法國軍方求和(投降)並簽署停戰協議……百餘年前,歐洲時局緊張,當年英國著名的多產作家(小說家兼時評家)威爾斯(H.G. Wells, 1866-1946)以《令戰爭寫上終止符的戰爭》(The war that will end war)為題的政論結集在倫敦出版。筆者未讀此書,惟看「推介」,內容是指大打一場,可令紛擾不已的世界進入和平之境。「以戰止戰」(War to end wars)這句「英諺」,從此書名衍生。

「以戰止戰」可說是人類的共同願望,可惜知易行不易。一戰之後僅約二十年,慘烈若「殺戮戰場」的二戰爆發,之後又有冷戰,如今時局高危,人所共見,當今各國已貯存足以摧毀整個文明世界的真正大殺傷力武器,一旦爆發大戰,互擲核彈,生靈塗炭,有眼見證「以戰止戰」的人,恐怕不會太多!

一戰之後,世人知道唯有通過交換(重新分配)政經利益的談判,才有機會化干戈為玉帛;但一來沒有「一哥」掌舵,二來有關機制未臻完善,無法擺平「利益分布不均」,二戰遂不可免。二戰後,眼見滿目瘡痍、民不聊生,受基督文明感染的西方國家領導人,痛定思痛,催生了諸如聯合國、歐盟(前身為歐洲共同市場)以至多個地區性(如非洲、東南亞、中美洲等)組織,目的都在避免「武鬥」(Conflicts)以達致「世界和平經濟繁榮」的最理想境界。這些國際性地區性機構的確發揮了積極功能,這數十年來世界各國簽署了無數互惠互利以至不計眼前利益只顧未來人類存續的協議、條約,雖然仍然無法阻遏「武鬥」和戰爭(Wars)的發生,但總算沒有爆發你死我亡互相毀滅的世界大戰。

據瑞典烏普沙拉大學(U. of Uppsala)一項研究的統計,從二戰後的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九一年(冷戰結束年),全球共發生過二百五十四次國與國之間的「武鬥」,當中足以定性為戰爭的共一百一十四起(一年內有千人戰死沙場的「武鬥」升格為戰爭);一九九一年後,國與國之間衝突的次數大幅下降,至二○一三年,「武鬥」個案三十三而當中只有七場戰爭。冷戰期對壘的東西陣營,互出奇謀,融資代理人戰爭;冷戰後情勢有變,贏得這場「無硝煙戰爭」的美國,仍圖領袖群倫,稱霸世界,在其支配下,各國不管樂意與否,都得坐下談判,達成多項有利推進和平如減核、裁軍之類的協議,而聯合國的和平部隊及援助落後國的經濟發展計劃,亦起了一定作用,「人人有飯食」,大打出手的戰爭次數遂相應減少。

二、

可是,令世界各國處於相對和平狀況的基礎,自從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已發生根本性變化,美國相繼退出及威脅要退出多項國際組織及協約,意味美國將不再受這些「國際法律」的約束,以其「宇宙最強」的國力及反對環球化的主張,在冷戰期迄今行之有效的國際秩序因而失序。由於美國極右當權派認為種種國際條約和組織對美國不公平,且這類指控並非沒有事實支持,因此特朗普這種被冠以「單邊主義」的外交政策,雖然在國際間甚至盟友之間引來一片抨擊之聲,但在國內獲得廣泛支持,那正是去周中期選舉並未出現民主黨大勝的底因。

在這種政治氣氛下,現今多個地區的「武鬥」,如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在中東數國的較量、歐盟與俄羅斯因烏克蘭而起的「暗鬥」,南中國海海權之爭(現在還加上美國已公開插手被北京視為禁臠的台灣問題)以至中印就克什米爾邊界的糾纏和朝鮮半島的去核危局等等,沒有滿口核子牙的強權如美國的撐腰、操控,已淪為無牙老虎的國際性組織已失去調停斡旋的動力,從武鬥升級至戰爭的可能性日甚一日!

法國總統馬克龍去周五接受訪問,說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應有自己的軍隊(故經濟學大師佛利民二十多年前公開表示對歐盟和歐羅〔歐羅的前身〕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歐盟沒有本身的軍隊)!以防範俄國、中國和美國的入侵,這雖是對美國一再要求歐盟攤分更多的北約軍費的回應,亦看出當今世界「笑裏藏刀」的現實;在去周日那場紀念儀式上的發言,馬克龍警告只顧本身利益不管他人得失的民族主義冒起,危害世界和平,進而呼籲各國通力合作。這番話顯然「劍指」多次自稱為「民族主義者」及提倡「美國優先」的特朗普。在非共世界,除了意大利、匈牙利、波蘭、印度、沙地阿拉伯和以色列,美國已無「真正朋友」——這些都是特朗普九月二十五日在聯合國演說中「點名」的國家;印度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但美國五月間以印太取代亞太,以示重視印度洋的航行自由,等於必要時會出兵保護印度利益,令怕中國怕得要死的印度進入美國的「朋友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百周年的現在,「以戰止戰」的預言再一次在環宇徘徊!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