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0月27日

張文政 建築思話

無煙島——滿足需求但減少填海規模的方案

一時說要多1200公頃的地,一時說要填1700公頃,還是只填1000公頃?一個大島,還是幾個小島?為什麼一定要在東大嶼?究竟建造這些島,是否真的為市民而建?有沒有更環保的方案?香港市民真的搞不清楚了!

今年《施政報告》真的令很多市民非常苦惱,並引來一群反對聲音。這些反對聲音有多方面的:有的對政府出爾反爾的態度表示不滿;也有政治的(主要是說用錢太多),或環保原因的。

但我相信,有很多市民總覺得填完海、再建屋,時間太長了。土地供應諮詢文件說需時11年,才能完成1000公頃的填海;填完海,分分鐘又要再等4年才可上樓。

等填1000公頃看來已遙不可及,還說要填1700公頃!若要「快而環保」,就不能用傳統的規劃思維了。

根據規劃署《2030+》的公眾諮詢文件,東大嶼的角色是要有1000公頃的填海面積,去「容納40萬至70萬居住人口,並提供約20萬個就業機會」。

《2030+》並無詳細交代各種土地用途的百分比。我從政府在其他同類型新市鎮規劃報告中,得出以下土地功能面積分配的比例:17-18%是居住用地、25%是工商業用地、15%是綠化休憩用地、20%是公共設施、22-23%是基建和道路。

我希望政府能以新的思維,重新預算填海的規模。我粗略估算,以地積比率6.5倍計算,70萬人居住所需的土地面積約為170公頃,這跟上述1000公頃填海規模中的17-18%為居住用地一致。

根據《建築物條例》,住宅地塊最大的地積比率為10倍。在土地供應緊張的情況下,我們應當以法例容許最大的地積比率為起點,即是把原來預算的地積比率增大50%;在相同情況下,工商業用地的地積比率也應增大50%;由於人口不變,綠化休憩用地數量不應有所改變。

在《施政報告》中,林鄭特首也鼓吹加強在政府用地落實「一地多用」的多層發展模式;因此,我認為公共設施用地以半數來處理應該是可行的。加上所有基建╱道路用地放在地底,填海530公頃就可以達標了【表】。

無煙島概念

無煙島概念說的是,市民出行,是以環保運輸為主要的交通工具。現在全世界的環保潮流,就是要多建「公交導向發展」(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TOD)(公交導向發展),以減少對私家車的依賴。因此,香港何妨考慮以建造「公交導向島嶼」(Transit Oriented Island, TOI)為目標。

無煙島的概念,不是說不容許汽車進入,只是說汽車不用在地面行走。汽車抵達這些新建島嶼時,便要直接駛進地下車庫。由於無煙島概念同時也會把綠化休憩用地的佔地比例,由15%無聲無息地提升至28%。

我提議這些新建的TOI無煙島面積,應為177公頃(3 × 177=530公頃);每個177公頃的島嶼,可由一個地鐵站來服務;每個島大約是1.5-1.6公里長、1.2-1.4公里闊。車站離開島的周邊最多為500-800米(這是一般乘客步行至地鐵站可接受的距離)。

這樣的設計,可讓市民輕鬆步行,或使用政府或商家提供的共用單車或小型電動車來往車站。為達致530公頃的填海目標,我們只須建造3個TOI無煙島。這3個島可用同一條鐵路與公路相連,其兩端再接駁至港島和大嶼山。

給市民一個願景

分開3個島來填,可令填海以有序的方式進行;根據人口增長及工商業用地的真正需求量而建造,這也可避免政府一次性進行極龐大的投資。

填海規模縮小,同時也可望縮短上樓時間,為市民重燃置業的曙光。政府應在進行填海技術可行性研究期間,同時為這些環保島嶼進行總體的初步設計,讓市民知道自己日後可有的美好生活環境。

填海不應只是為帶來土地儲備,而是為市民帶來美好生活的期盼:一個既環保、既綠色的臨海生活和工作空間。

 

張文政_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

本文章只代表個人意見, 不代表學會立場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