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0月25日

社評 社評

救市突顯中國兩難 阿爺包底心態要防

正在南巡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一於珠海視察格力電器公司時強調,實體經濟發展對中國至關重要,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人民日報》翌日隨即發表評論員文章,以「擲地有聲」來形容習主席的講話,還提及要警惕資產泡沫對實體經濟的擠出效應。

中央財金「四大天王」剛於上周五齊齊開腔托市,習近平緊接在嚴防「脫實向虛」上一錘定音,引來部分論者對習主席不滿當前金融政策的疑慮。我們認為,這未免是過度解讀。

《人民日報》提及的「擠出效應」,所指乃社會資本一旦從實體經濟大舉流向虛擬經濟「空轉套利」,不單推高資產價格形成泡沫,且會導致金融體系不斷積累風險。然而,有別於二○一五年股災時中央出動「國家隊」入市掃貨,公安部派人進駐券商嚴懲惡意沽空,「暴力救市」某程度上是阻止泡沫災難性爆破;這次「一行兩會」第一把手在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以言論護航下宣布連串穩定股市措施,總理李克強更於三天後接力出招支援民企,救市焦點對準民營企業融資困難及股權質押風險,既與防範「脫實向虛」沒有衝突,還可看成中央總動員傳達力撐民營經濟的訊號。

有論者認為,不少民企大股東罔顧風險輕率質押股份,套取資金後不務正業肆意投機,政府犯不着冒上道德風險打救這些「死有餘辜」的人。此話不無道理,但中央近日大動作救市,跟美國當局於二○○八年金融海嘯期間成立「問題資產紓困計劃」(TARP),以公帑注資金融機構及通用汽車(GM)等資不抵債卻又大到不能倒的企業,性質上異曲同工,分別只是美國竭盡全力挽狂瀾於既倒,而中國則選擇在質押股權連環爆倉前出手,力阻股災禍及實體經濟。

不論任何地方,當決策者面對系統性危機一觸即發時,往往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雖不能排除救了不應救的人,但既以穩定壓倒一切,其他大可慢慢「從長計議」。值得深思的是,同樣牽涉道德風險,中國的情況比美國包含更多個人因素,不少民企老闆輸打贏要的集體思維在A股內外交困下表露無遺,質押風暴並非一句國進民退便可輕輕帶過。中央高規格跨部門托市,A股能否止跌尚待觀察,但市況若因此而回穩,政府實有必要認真思考問題根源,從制度上尋求治本之道,以防投資者永遠抱持天大事情總有「阿爺」包底的心態。

劉鶴上周五在接受三大官媒聯合採訪時直言,金融機構及官員不願支持民企是必須糾正的政治問題。論「含金量」之高,這番話比他圍繞內地股市發表的評論尤有過之,足見中央高度重視。事實上,國進民退並非一些人所說般「純屬炒作」。中央政策向國有經濟傾斜由來已久,國企把一些經營不俗的地方民企「收歸旗下」,又或以混改之名向民營資本「揼心口」,民企有份出錢卻無份話事,也一直為人所詬病。

美國白宮周二宣布,總統特朗普將於下月在阿根廷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期間與習近平單獨會面,令人對中美貿易戰柳暗花明抱有一絲希望,然而目前外圍環境充滿變數,中美關係之外還有世界經濟疲態畢露、全球股市遍吹淡風等,這一切皆非北京的主觀意願所能改變。中國可以做的是,針對內部問題力求改善,在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中自求多福。問題是,魚與熊掌難以兼得,中國在去槓桿降低金融風險上不能半途而廢,但如何方能既不增加債務負擔又保持適度經濟增長?這中間的矛盾絕不比在國企與民企之間求取平衡容易化解。

中國日盼夜盼的乃經濟巨輪順利拐過三峽轉角位,輕舟已過萬重山;日憂夜憂的則是鐵達尼號遇上冰山,在改革開放四十年後前路茫茫。面對老問題與新問題互相交纏,每一步都必須小心翼翼,確保元神合一。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