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0月16日

盧美華

中美貿易戰是難解方程式

中美貿易戰自今年7月6日拉開序幕以來,雙方互徵關稅,現時美國對華進口商品徵收關稅規模已達2500億美元;美國總統特朗普還揚言將向額外267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估計雙方於近期內重返談判的可能性較低。開打前經過多輪談判後簽署「停火協議」,但兩國終須一戰。這場貿易戰非一朝一夕形成,更不是偶然發生,箇中因素錯綜複雜,涉及地緣政治、政經、軍事及外交層面,增添了這個多維方程式的變數。

1971年發展乒乓外交

綜觀近代中美關係發展史,兩國由敵對、建交到合作共贏,經歷了好幾個轉折點。新中國成立正值美蘇冷戰時期,兩國處於敵對關係。直至1971年兩國開展「乒乓外交」,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成功促成翌年美國總統尼克遜歷史性訪華。

中蘇關係自1960年代開始惡化,尼克遜拉攏中國聯手抗蘇,並為日後中美關係正常化奠定重要基礎。中美1979年正式建交後,美對華政策的大方向基於幾點原則,包括承認台灣屬於中國領土一部分的「一中政策」、以建設性接觸(Constructive Engagement)機制,即定期舉行雙邊高級別官員共同推進經濟、安全議題合作,並鼓勵中國積極參與以美國為首所建立的國際機構,包括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WTO)等,並遵守國際遊戲規則、支持中國融入國際經濟體,成為一個穩定、富強的國家。

蘇聯1991年解體,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紛紛向資本主義投懷送抱,美國決策者亦開始關注中國未來的走向。被譽為打開中美貿易新大門的前總統克林頓曾於競選總統期間,一度把人權問題與評估中國最惠國貿易待遇掛鈎,但上任後又極力游說國會通過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地位法案(PNTR),又支持中國加入WTO。

當時華府政客對中國入世的分歧較大,支持陣營認為中國融入國際經濟體系後,有助其邁向市場經濟、國家走向繁榮,將可推動政治改革並走向民主;反對陣營則持「中國威脅論」觀點,擔心讓華經濟崛起,很可能助長其軍事霸權野心,對美國乃至民主體系構成巨大威脅。

當時的亞太區域格局,亞洲四小龍的台灣及南韓經濟騰飛、中產階級崛起後均走向民主化道路,對支持陣營提供了有力證據。

美國商界認為,如果增加中國在國際舞台的份額,有助她進一步開放予美企。因此,支持陣營成為主流觀點,中國於2001年成功入世。

中國入世後,對外貿易額翻倍增長,賺取了大量外滙資金、中外企業成立合資公司提升了華企競爭力。不過,由於人民幣滙率被低估,導致美對華貿易逆差迅速擴大,進一步加劇貿易失衡、中國出口商品如鋼鐵鋁出現傾銷行為、缺乏知識產權保護、強制外企技術轉讓等。

中美對入世其實同床異夢,各懷心事,中方藉入世吸引外資,增加國民收入,讓其經濟更具競爭力從而提升綜合國力;美方則以為美國商品及服務業可更容易進入中國市場,促使內部政經改革,成為一個開放社會。

隨着中美經貿日益頻密,美國商界怨聲愈來愈多,華府鷹派人士建議利用關稅手段懲罰中國;經評估後,時任總統喬治布殊偏向用溝通機制解決問題,於2006年兩國同意設立「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每年舉行兩次高級別對話,就經貿、經濟領域進行深入討論和磋商。

經過多輪對話,初見成效,中方實施滙率改革,兌美元滙率升值20%。其實,設立高級別對話機制意味深長,透過在經貿領域保持對話,在戰略上讓謀求「和平崛起」的中國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利益相關方」(responsible stakeholder),即中國應當向美國民主價值觀看齊,攜手處理北韓和伊朗核問題、恐怖主義等國際問題,並遵守美國訂立的國際貿易體系規則。

「和平崛起」概念由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2003年提出,試圖向美國及周邊國家對中國經濟崛起釋出善意。然而,美國朝野卻對「和平崛起」解讀不一,懷疑中國真的是為了對資源豐富國家進行投資、技術現代化、發展軍事力量提升綜合國力,還是另有目的。喬治布殊在任時,便開始對中國崛起進行研究和分析,惟那時美國受中東反恐戰事拖累,無暇把軍事及經濟精力放在亞太地區,倒是給予中國更多時間和空間提升區域地位。

由蜜月期至貿易戰

另一個轉折點發生於2008-2009年的金融海嘯,美國經濟受重挫,衝擊房地產、金融、保險及製造業等,後來還蔓延至歐洲而觸發歐債危機。中國經濟增長保持在9.7%高水平,安然渡過危機,同時佔世界經濟的總量不斷提升,加速崛起步伐。

中國覺得美國正急速衰落,自己應在國際舞台「有所作為」充擔「負責任大國」,因此在處理外交事務亦開始變得更有自信,用更強硬姿態應對與鄰國領土爭端的問題。美方在兩方面作部署,一方面加強安全戰略溝通,另一方面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把經濟和軍事重心轉移至亞太地區。

「亞太再平衡」戰略加深兩國戰略的不互信,中方解讀為這是美國圍堵中國的政策,阻止她成為區域強國;美方卻憂心中國在南海地區的軍事活動,會危害區域穩定,中國欲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

自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先後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帶一路」倡議、成立新開發銀行及亞投行、軍事上「努力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美國把這一系列舉動視為是要改寫布雷頓森林體系所建立的國際秩序。「中國威脅論」重新抬頭,2015年美國輿論及學術界便開始對美過去幾十年的對華政策進行評估,並就應對華崛起的對策進行公開辯論。

特朗普甫上任與習近平舉行莊園峰會,嘗試修補關係(同時亦在國內樹立威望),雙方制定貿易百日大計、展開「中美全面經濟對話」(CED),在朝核問題、軍事領域建立對話機制;同年11月,特朗普訪華,中美簽署總值2535億美元的經貿單約。不過,蜜月期轉瞬即逝,由於對雙方對貿易分歧嚴重,首輪CED不歡而散,之後12月頒布特氏任內首份《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把中國列為修正主義國、美國首要戰略競爭者,又用「經濟侵略」字眼形容中國。隨後,美對華出拳,宣布向中國出口太陽能板徵收關稅。

特朗普發動貿易戰,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優勢。皮尤研究中心最近公布的民調,反映不夠四成美國人對中國持正面態度,大部分受訪者認為美對華貿易造成逆差,以及美國工人失業問題嚴重。特朗普把美國工人失業率的矛頭指向中國,獲中西部地區選民的認同,在共和民主兩黨及部分商界人士支持下,為美對華的貿易強硬創造有利條件。

經濟方面,美國金融監管經拆牆鬆綁及配合新實施的稅務改革,為美國經濟注入新動力、聯儲局加息讓大量資金回流令經濟增長更強勁,美國更有底氣應對貿易戰帶來的衝擊。

美國徵收關稅可一石二鳥,一方面改善貿易失衡,趁機把部分在華工廠回流至美國;另一方面,透過降低對中國商品的依賴,美國在政經途徑的遏華決心更為堅定,尤其是打擊「中國製造2025」戰略遏制中國成為科技強國。美下一部署將會收緊對華企投資美國交易、中國赴美留學生的簽證,甚至限制高等學府為中國專業人士提供行政管理培訓項目。

美對華改革進程確實存在期望落差。前美國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曾表示,中國經改黃金時期在2001-2006年,可惜現在深化改革停滯不前;近年「國進民退」跡象愈來愈嚴重,甚至有民企大規模被國企化,中國商業環境或會進一步惡化。特朗普藉關稅手段,迫使中方作出讓步,令在華美企得到更公平待遇。

貿易戰正打得如火如荼,兩國領導人不甘示弱,彷彿隔空交火。特朗普在社交網絡發文宣稱,貿易戰傷害了中國經濟,美國必勝;習近平近日走訪黑龍江時指出,單邊主義令中國走向自力更生道路,強調要「練好內功」、「要插上科技的翅膀」、革新、才能「永立不敗之地」。言外之意,中興事件及貿易戰加劇了中國自主創新、自力更生的決心,或間接給予中央機關更多權利去支配國有企業發展。

單邊宣戰影響形象

貿易戰誰勝誰負,現階段不得而知,但最終都沒絕對贏家。據中國美國商會與上海美國商會調查指出,逾六成受訪企業表示受到來自中美雙方互徵關稅的負面影響,逾五成美企則擔心中國採取非關稅手段,例如清關速度放慢、審查方面設關卡等報復措施,影響營商環境。

此外,摩根大通研究報告預測,若貿易戰持續升級,中國失業率恐增至550萬。由於中國出口不少加工合成產品,貿易戰升級,正顛覆全球供應鏈格局,其他國家亦受牽連(例如南韓電子產品出口放緩),拖累全球貿易增長;貿易戰持續亦將進一步加速在華設廠的跨國企業遷移至東南亞地區。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近日把今明年全球經濟增長下調至3.7%。

美國單邊「宣戰」反而讓其國際形象大打折扣,皆因美國所推動建立的國際組織,是為了國與國之間利用多邊渠道化解貿易等爭端,美國卻專橫跋扈,自打嘴巴。

中美貿易戰升級,加劇相互戰略不信任的程度,雙方於短期內達成共識的空間愈來愈窄。兩國關係很可能正在或已轉向另外一個轉折點,由過往合作共贏、戰略合作逐漸轉化成全方位戰略競爭,甚至類似美蘇冷戰時期的敵對關係。總而言之,中美貿易戰是個難解的多維方程式。

盧美華 獨立政治經濟評論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