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9月24日

黃永 政治誅心學

善心是否會枯竭的資源?

兩年一度的馬會國際慈善論壇(Philanthropy for Better Cities)上周結束。第一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Heckman與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Yunus的交流,固然令人津津落道,閉幕菲比斯X姚明亦令不少人的社交網絡洗版──不過我的心水,還是哈佛政治哲學教授Michael Sandel。

一旦金錢介入後

是次香港的演講以《What Money Can’t Buy: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一書為基礎,再探討以市場為本的新興慈善項目有哪些道德界限,跟之前一日金管局總裁陳德霖的演講可謂相映成趣。

順手拈來世界各地的有趣個案,是Sandel的強項──他說:「當金錢賦予價值之時,亦令另一些價值一同消失。」然後舉例說,以色列有間託兒所為免家長們接子女經常遲到,於是決定按他們遲到多少而罰款。結果?不單原先總是遲到的家長變本加厲,甚至有愈來愈多人遲到!

為甚麼增加家長的成本卻未能收效?是否力度不足?非也──只因未有罰款制度前,家長認為自己阻礙了託兒所員工的工作,令他們遲遲未能收工,所以還會心生歉意;可是,當知道遲到每小時要罰多少錢後,罰款便如同員工的正式加班費,於是家長們會基於有提供金錢補償,而覺得可以名正言順遲大到。更可怕的是,即使託兒所後來取消罰款制度,但遲到情況亦不能回復原來狀態:也就是說,一旦有錢介入而令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消失,逝去了便再也找不回來。

此外,Sandel又分享自己和哈佛一些經濟學者的辯論:這些學者認為「善心」(演講時他用上altruism一詞,直譯當為「利他主義」,但我認為「善心」比較切合香港的文化背景)屬於經濟學上的稀缺資源(scarce resouces),是故社會應該透過制訂市場機制,從而讓「善心」得以更有效地運用和保存。

人類的善心到底算不算是一種「資源」?的確,隨著人的閱歷增加,對別人的警覺性既會有所提高,亦會有所猜疑,甚至可能對某些人或某些機構心死……那麼,每個人的善心豈不是必然會有枯竭的一天?既然如此是,人類又是否必須把善心「省著用」,以備天災橫禍來臨時可作不時之需?

反思慈善的本質

Sandel反駁此說不通。他叫我們想像一下,若一對戀人為了要一直相愛下去,而不斷把愛「省下來」的話,只會令兩人愈來愈疏離,最終還是不能愛下去──他繼而總結,指善心和愛心就像肌肉,多做善舉才會讓社會更強壯──寫到這裡,赫然發現Sandel原來在叫我們反思慈善的本質是甚麼,那是一種思考層面的善心鍛煉,希望令從事慈善事業和社會創新的人,做到mind和spirit合一。

概念上,把這些世界級講者帶來香港,讓眾多善心人得以反省反思,從而遙望前路時得以看得更遠、更闊,則可說是馬會在形而上層面做慈善,超越單純提供資助和服務的層次,無疑是money can't buy 的一次善舉。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