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9月19日

張炳良

時代變遷住屋細且貴 若持續惡化擔心內爆

作為參與公共事務多年的學者,也曾服務於政府多年,我一直見證時代變遷的房屋問題,從有人無樓住,到有樓無人買,又到有人無樓住、置業「上車難」、公屋「上樓難」,居住面積變得細且貴,着實感觸良多。在居住環境日益惡化的情況下,最令人擔心的是社會積聚已久的民怨,不但為社會埋下計時炸彈,更令政府在管治上舉步維艱。

量寬成樓市分水嶺

香港的公營房屋發展曾為國際稱頌的典範,但至上世紀九十年代,輪候公屋仍動輒需時十年八載,回歸前更出現所謂「無殼蝸牛」的民怨。而且,香港是一直受外圍影響的經濟體,1998年後亞洲金融風暴全面衝擊了整個樓市,私樓佔市場一半,樓價大跌七成,所衍生的負資產問題非常慘痛。當時,樓價大跌也連累公營房屋,政府推出的居屋與自置貸款、和委託房協推出的夾屋與首置計劃,也被市民罵得狗血淋頭,就好像政府逼市民加入負資產大軍。在市場出現大量空置物業情況下,政府變得被動,煞停居屋發展項目,又停止賣地。

在經歷金融風暴及沙士後,香港樓市緩慢地復甦;不過2007至2008年間,樓市再因外圍環境變得波動。由於美國在2008年出現房地產次按危機及雷曼事件,市場看淡前景,人人持觀望態度。猶記得2008年年底,房委會出售一些剩餘居屋單位,申請量急降,凡申請的人均可分配居屋,與現時萬人空巷排隊申請居屋有着天淵之別。不過,當人人擔心樓市下挫時,由美國帶頭及其他一些發達經濟體,於2009年起接連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卻突然改寫整個市場,成為樓市的分水嶺。

量化寬鬆政策旨在「救市」,避免出現如1929年華爾街大崩盤導致世界經濟大蕭條,而中國政府也提出投放4萬億元人民幣。短短一年,就迫使政府為對應市場過分熾熱及投機,要在2010年推出首輪辣招,遏抑短期炒賣,更為香港的房屋問題埋下伏線。上屆政府也須推出多輪辣招,以管理需求,遏抑市場持續亢奮令泡沫風險增加。

然而,樓價高企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多個城市如三藩市、倫敦、悉尼、溫哥華、多倫多、斯德哥爾摩等在過去數年均漲幅嚴重,即使有租務管制的德國,現在當地一些城市的樓價亦比2009年高一倍,租金增長近年也見突出。全球各大城市均為量化寬鬆付出代價,承受信貸泛濫的衝擊。

大型發展區解困局

我們沒有水晶球,未能預知未來的情況,但我們必須以史為鑑,就不同情況作好準備,所以上屆政府提出「供應主導」策略。在以往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政府很難突然提出要造地建屋,甚至是積極覓地作未來發展的儲備。但是,香港今天的房屋問題正正告訴我們未雨綢繆、建立土地儲備的重要性。

在曾蔭權政府年代,於2009年已開始發現問題,後來也提出不同的增加土地供應策略,包括維港以外填海、岩洞、新發展區、檢討工業用地及荒廢農地等方法,惟實際行動上舉步艱難、進展緩慢,遑論建立土地儲備呢?

土地問題延續至上任政府,但在覓地和公屋興建的過程中又遇上各種政治挑戰。舉例說,政府在2016年底將興建7000多個單位的大埔第九區及頌雅路公屋項目,交到立法會審批;立法會議員以往對公共房屋意見不多,但在當年經歷9月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後,有幾位議員特別針對公共房屋發展的政府出資項目(建屋項目本身開支全由房委會承擔,不用向立法會申請批准撥款),在工務小組和財委會反覆提問、不斷要求提交各種報告和資料,官員已經盡力回答,最後卻拖延了不少時間,單是在工務小組已用了4次會議,也只是在小組主席果斷進行投票,才得以轉戰場至財委會。

由於缺乏土地儲備,我們須多管齊下,包括上述方法和釋放棕地等。政府亦明白遠水不能救近火,所以只好選擇更改土地用途及增加密度,滿足迫切的房屋需求,但這卻不是最理想的選擇。原因是基於規劃、成本效益和地理環境局限等考慮,政府難以為小型項目增加大規模基建配套及更多的各類公共設施,如政府不會因單棟房屋發展而興建更多的道路。

此外,因應發展增加巴士班次又會加重道路交通負擔。從土地發展角度來說,大型發展既具經濟效益,又可以改善附近一帶的基建和綜合設施,甚至有鐵路及高速公路等,着實為整個社會帶來裨益。

基建人口相輔相成

房屋、人口與基建項目的關係密不可分,政府須謹慎地做好規劃。房屋發展帶動人口移動,然後支持政府規劃鐵路及公路等昂貴基建。實際上,人口增長與基建規劃須同步啟動,而上屆政府已以此為綱,如因應新界東北發展,政府決意興建北環線鐵路;又以興建南港島線西段去配合華富邨重建及一些周邊居屋發展,但如果華富邨未能落實大規模重建,該區長遠人口將不達標,那麼南港島線西段項目也難以啟動。

我認為,市民毋須過分擔心大型發展區帶來的交通問題,因為政府定必同步規劃,增加相應的設施。誠然,基建的價值往往須觀察較長時間,如起初被批評為「大白象」的西鐵,現時已成為新界西北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並已負荷飽和。

填海討論須研選址

填海與否是今次土地大辯論的焦點之一,我認為填海是香港從殖民地至今發展的必不可少的關鍵。社會正反雙方可深化討論,繼續延伸觀點,如贊成填海的人應指出可在維港以外填海的選址,並解釋當中原因。

上屆政府早已建議大嶼山附近中部水域填海、興建能容納70萬人口的東大嶼都會,而近期團結香港基金更主張強化東大嶼都會。透過研究生態、交通、房屋及經濟發展的具體可行性,才可切實地考慮選址地點、規模及填海方法,而非泛泛而談地討論填海可否。當然,大規模填海更少不了環境方面的緩解措施,如興建海岸公園。這些具體的內容令社會不須抽象地討論,而可以實在地客觀作出評估。

今年回到校園,每天遇上一個一個精力充沛的年輕人,也不希望他們因住屋問題而成為受害者,或變成憤怒青年。不過,現時香港房屋問題的解決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民怨也積累了一段時間,即使社會有一定的容忍度,也總會有一個觸發點。

房屋的可負擔性危機已達到臨界點,社會不能停滯不前、議而不決、顧左右而言他,我希望社會大眾可以在解決房屋難題過程中發揮同舟共濟、為了大局而作取捨的精神,互相包容與忍讓。正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5年前的國會所言:「在解決複雜的問題時,往往沒有完美的方案,任何政策均涉及得失妥協」。

張炳良  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