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9月3日

社評 社評

填海辯論不應因噎廢食

為期五個月的土地大辯論公眾諮詢將於九月二十六日結束,各方紛紛趁此倒數階段發聲,以期凝聚社會共識,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昨日在港台節目《給香港的信》強調,填海是可行選擇,能夠提供大量由政府擁有的土地,全面控制興建的房屋大小及價錢等等,為年輕人提供組織家庭及置業的希望。陳智思又說,明白部分人擔憂填海造成環境問題,但政府要更有決心,做出困難的選擇,為下一代建設更宜居的城市。

陳智思的另一個身份是團結香港基金副主席,該基金是填海造地的主要倡議者之一,而且構思十分進取。東大嶼都會本是政府中長期土地供應選址之一,建議填海一千公頃,團結香港基金提出強化計劃,將填海規模倍增至二千二百公頃,提供二十五萬至四十萬個住宅單位,七成作公營房屋之用,最快十一年內入伙。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表示,正在梳理從公眾活動中收集的意見,再向特首林鄭月娥提交「初步觀察報告」,以便她撰寫新一份的《施政報告》(十月十日發表)。黃遠輝透露,釋放棕地及填海是目前較多人贊成的選項,但各選項的支持率不一定過半數。

填海有人支持,當然也有人反對,不過綜合幾個月來的芸芸意見,不難得出一個印象,反對者往往因噎廢食。

反對填海的理據之一是保護海洋生態,這一點無可厚非,也容易獲得認同,可是當人們面臨生活空間極度匱乏的時候,奢談環保難免予人陳義過高之嘆,況且把填海與環境問題完全對立起來,其實是簡單化的二元思維。現時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只是一百六十一平方呎,當中約有二十萬人居於人均面積五十六平方呎的劏房,連監獄囚室也不如。既然填海是大規模造地改善生活空間的有效可行方法,那麼影響有限程度的海洋生態實乃無可奈何的「必要之惡」,唯有盡最大努力減輕損害而已,斷不應將整個填海概念徹底否定。

另一個反對填海的理據是「人口增長估計錯誤」,持此意見的人士認為,政府高估了香港的未來人口數量(可能超過九百萬),所以根本毋須填海造地。我們不禁反問,即使香港人口未來幾十年維持在七百萬之譜,難道就不需要增加土地?一方面缺少土地不是未來之事,而是眼下已經非常嚴峻的問題;另一方面,縱使撇開人口估算多寡,若要整體上讓港人住得合理寬敞一點,公共空間多一些,土地供應也必須大增,故以人口增長估計錯誤為由否定填海,絕對不合邏輯。

還有人擔心,填海成本昂貴,造價高達四千多億元,說不定又會淪為大白象工程。按照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的講法,填海的成本約每平方呎一千三百元,與收回棕地及農地所需的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元相若甚至較便宜。團結香港基金是不是錯估?暫時無從稽考,不過有一點必須釐清,就算填海成本確是高達幾千億元,只要符合公眾利益,政府承諾不計成本供作建屋之用,我們看不出存在着反對的道理。

行政會議成員、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早前發表網誌指出,政府過去在住宅地供應的立場上,一直令人誤以為香港存在違反公眾利益的「高地價政策」。假設填海成本真的昂貴,最終政府以「蝕本價」供應土地,一來符合公眾利益,二來消除「高地價政策」的誤解,一舉兩得。更何況,填海成本未必真的昂貴,實際金額有待專家衡量。

填海反對派尚有一點質疑,就是「官商勾結」,擔心造出來的土地變作利益輸送的工具,普羅市民依然無法受惠。沒錯,我們應該喝停官商的尋租行為,但填海本身有必要因此而遏止嗎?打個譬喻,人餓了要吃飯,想吃飯就要種米,然而米商與貪官可能利益輸送,我們該做的是防止或揭發他們的罪行,而不是停止種米。

填海是土地供應其中一個選項,並非唯一選項,辯論之時實在不應因噎廢食,以免捉錯用神。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