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9月1日

黃家樑

非聯招收生有礙社會公平

大學聯招放榜日剛過。有報章指出,本年經非聯招入讀本地政府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數目上升,中大和港大最少4個科目招收多於四成非聯招本地學生,質疑其比例偏高,影響中下階層入讀大學機會。現時,一般中學生須應考令人聞風喪膽的中學文憑試,當中只有18%左右可以透過聯招獲本地學位課程取錄,但應考國際文憑課程(IB)或普通教育文憑高級程度考試(GCE A-Level)等國際資歷的本地學生,可以透過非聯招進入本地大學,佔盡優勢;在社會高度關注社會公平和貧富懸殊的氣氛下,自必引起社會爭議。

基層子女 機會減少

就【表1】本地生入學數據所見,2016-17及2017-18年分別有7個及5個學系取錄非聯招學歷本地學生比率高逾三成,當中以中大、城大和港大課程為主,大多是受歡迎的學系,如醫科、建築學、法學士、工商管理等。

從【表2】可見,收錄非聯招學歷本地學生超個10人的課程,以港大和中大最多,個別學系可收錄數十人之多,如港大醫學院去年便收錄62名非聯招生。取錄非聯招本地生比率偏高,從大學的角度看,是擇優而錄,無論聯招或非聯招,只要是學術精英,自然有能者居之,所以吸納大批IB或GCE A-level尖子,在大學眼中是合理不過。

事實上,國際和直資學校擁有更多辦學資源,師資和設備遠勝一般官津學校,提供的課程和活動亦更多元化和靈活,入讀的學生多社經地位良好,較易取得理想學術成績,自然受到大學青睞。

不過,從社會公平角度看,受歡迎學科的非聯招本地生取錄人數偏高,勢必影響官津學校學生的入讀機會,不利中下階層學生向上流,加劇社會不公和跨代貧窮。事實上,現時開設IB等非本地課程的不是國際學校,就是收取高昂學費的直資學校,一般只有中上階層的子女才能入讀。

再者,有部分本地學生跳船離開中學文憑試大隊,到海外修讀中學課程,再用海外學歷報讀香港的大學,這絕對是具經濟能力家庭的專利,但中下階層學生入讀心儀學系的機會就因而大減。低下階層學生被迫修讀中學文憑試課程,接受高壓力及填鴨式的教育,其潛質和拚勁不一定低於國際和直資學校學生,但如今望心儀學系之門而興嘆,實屬無奈。

收生上限 考慮設立

如果特區政府和大學管理層對此聽之任之,情況勢必惡化下去。

就【表3】所見,隨着適齡學童數目下跌,文憑試考生人數從2013-14年的81355人大幅下跌至2017-18年的60359人;在考評局「運作」下,考獲學士學位入學要求的考生比例,不知何故,長年地維持在三成半左右。

於是,合資格入學的考生人數也從28451大幅下降至21593,各科取得4級和5級的學生數目也拾級而下,文憑試尖子數目必然按比例減少,大學取錄非聯招本地生的情況是否與此有關,值得關注。

要解決非聯招的問題,當局可考慮設立本地非聯招學生的收生上限,以免情況在未來數年隨人口進一步下跌而惡化。當然,政府也可以規定15000個大學資助課程學額須盡歸本地聯招考生,然後另撥資源提供額外學額予非聯招考生,打破「你死我亡」和「你爭我奪」的格局。

與此同時,4個核心科目「3322」的大學入學門檻應否改變;考評局設定各科成績的「水平參照」究竟如何運作,以致產生已被取締的「常模參照」的疑似結果,也是值得進一步研究。

最後,如果社會認同海外課程能培養優秀人才,特區政府可考慮效法日本在公營學校引進IB課程的做法,打破部分直資和國際學校的壟斷,使教育選擇多元化而不再是「有經濟能力」家庭的專利。

黃家樑_教育評議會副主席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