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8月18日

社評 社評

世局丕變 中日更有必要對話合作

八月十二日是中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四十周年,兩國政府沒有舉行紀念儀式,只由兩國總理、首相互致賀電以示慶祝,還有一些民間團體及學術組織分別在北京及東京辦了一系列交流活動。雖然官方今年仍以較低調的方式紀念這個象徵兩國交往步上正軌的日子,然而實際上,中日關係最近一年多以來已明顯轉暖,最大的突破是五月份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日本作官式訪問,令中斷多年的政府首腦互訪重新恢復。

兩國近期在一些敏感的政治及歷史議題上也顯得比以前有默契。本月初,上海師範大學原定舉辦的慰安婦問題研討會突然取消,北京官方雖否認向大學方面施壓,但不想在和平友好條約簽署四十周年前夕令日方尷尬肯定是重要考慮。另一邊廂,在八月十五日二次大戰終戰紀念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及他的內閣成員都沒有到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參拜,安倍只是奉上祭祀費。他的做法同樣是要避免激起鄰國特別是中國的反彈,可見中日雙方都為改善關係作出努力,期間無謂節外生枝。

中日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建交,一九七八年締結和平友好條約,承諾不採取武力解決爭議,是雙方關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可惜近十年來,彼此屢次交惡,火花最猛烈分別是二○一二年日本政府把有主權爭議的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國有化,引來中方強烈抗議和反制;二○一三年安倍晉三以首相身份參拜靖國神社,把兩國關係推向谷底,高層接觸全面中斷。直到近兩年安倍晉三改變對華強硬政策,爭取對話,又停止參拜靖國神社,中日政府高層接觸才逐步恢復,並促成李克強今年五月官式訪問日本,讓兩國政經合作全面解凍;安倍晉三正積極爭取在今年十月訪華,鞏固相互交好的勢頭。

事實上,國際及區域形勢大變也促使中日雙方「化敵為友」。當前對國際關係及秩序最大的衝擊,莫過於美國總統特朗普推動的單邊主義外交及經貿政策,在「美國優先」旗幟下四出跟其他國家「算賬」,開打貿易戰,不惜對所有重要貿易夥伴施加不同程度的新關稅或貿易限制。從牌面上看,特朗普的巨棒顯然鎖定中國為頭號打擊目標,使用的懲罰性措施力度也強得多。問題是中日經濟關係密切,日本企業早已是亞太區供應鏈及產業鏈重要一環,中美貿易交戰必然殃及日本工商界以至整體經濟。何況中日都是出口大國,幾十年來一直受益於自由開放、有規有矩的多邊貿易規則,現在美國自行其是,私定規條與罰則,令行之有效的國際貿易體系章法大亂,未來有可能回復到二戰前以鄰為壑(beggar-thy-neighbor)的保護主義困境,對中日兩國利益都有重大損害。為了維護全球化經貿大局,自有必要加強溝通合作。

在地緣政治層面,美國與北韓在外交上的突破令東北亞區情勢生變,原來的朝核六方會談格局不復存在,中國作為北韓主要支持者的地位及角色未受影響,但日本則明顯被邊緣化,對朝鮮半島無核化及和談進程的影響力大降。偏偏朝鮮半島核問題攸關日本國家安全,是心腹之患,安倍政府應變之策,絕不能只靠美國代為出頭,必須爭取其他有較大話語權的國家協助,中國當為必然之選。

而從全球政經陣勢看,特朗普政府既事事以美國利益為先,不再擔當「世界警察」,其他大國不管是美國的盟友還是對手,都得重新考慮在國際上的定位和角色,重塑關係網。德國已表明不能再倚靠美國,得自尋出路;土耳其與美國鬧翻後同樣說要另覓靠山。日本雖仍強調日美同盟的重要性,但亦大有需要拓展對外空間,增強與不同區域國家的聯繫;中國既是近鄰又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兩國關係在日本強化外交布局上實在舉足輕重。

中日之間的確存在重要分歧,包括歷史問題和釣魚島主權的爭議,短期內不易解決;惟兩國也注定擺脫不了共同的地緣政治風險。現時美國正着力改變二戰以來的「世界大棋盤」,在中美因為貿易問題關係緊張的時刻,若果安倍晉三下月能在俄羅斯海參崴的國際會議上與習近平舉行正式會談,再敲定其訪問中國之行,中日關係或可趁機走出過去多年的陰霾,即使不奢望一下子鞏固,起碼有助結合亞太區的穩定力量,應付未來的政經震盪 。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