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8月16日

孔永樂

脫歐和貿易戰下的中英經貿關係

歷史上,英國與中國的經貿往來比其他國家更密切而複雜。有學者指出,自1842年中英簽署《南京條約》至辛亥革命前,中國對外通商達69處,英國便佔有28處,位居各國列強之首。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英國兩大輪船公司在中國對外、對內的航運比率更獲得約41%的優勢。英國著名銀行及洋行曾長期在金融、保險、房地產、碼頭、鐵路及通訊行業等獨佔鰲頭。昔日其殖民地香港更是英國對華從商和獲取經濟利益的踏腳石。

一直視中國為龐大市場

無論從歷史或經濟的角度看,英國政府和英國商人一直視中國為龐大商業市場。然而,現時英國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比率相對較少。2017年,中國只佔英國的總出口3.6%,英國總入口的7%。另一方面,過去10年,歐盟地區及美國的經濟持續放緩,英國依賴歐盟及美國市場也不一定有利。

2016年「脫歐」公投後,英國資深經濟學家Philip McCann進行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英國國內愈依賴歐盟市場的地區,區內選民愈傾向投票支持「脫歐」。同時,依賴歐盟市場的地區比倫敦、劍橋和蘇格蘭等大城市較少有新移民及新增職位。假設未來沒有重大改變,英國依賴歐盟市場預料會令「疑歐」及「脫歐」派問題繼續存在。畢竟,對於英國大眾而言,社會上有更多職位和改善生活的途徑才是關鍵。

自由貿易或會令每個國家都有所得益,但不一定能夠令每一個人都受惠。例如,消費者以較低價格購買更多不同種類的產品,生產者也可以透過更多的產品和服務交易,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

在此背景下,英國政治領袖須仔細思考哪種外交及國內政策才符合英國的國家利益。在中英經貿關係上,筆者認為,現時英國需要中國的市場,多於中國需要英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經濟增長和就業率仍維持在樂觀的水平,而且不斷從傳統製造業轉型至高科技產業,適應變化中的全球化經濟。

中國的創新技術可以依靠美國、日本和德國(甚至自主研發),出口市場亦可遍及東南亞和非洲多國。相反,英國「脫歐」後,英國與歐盟地區的人才交流、經貿預料限制會較多,英國不單要擴充非歐盟市場,還要考慮各種方法令國內人才不斷「升值」,從而提升競爭力。這方面中國的問題相對較少。

另一方面,自2013年底起中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在沿線國家擴展經濟及文化交流。英國共同參與一些合適項目,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方法。事實上,英國是西方首個國家加入由中國牽頭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當中英國更向亞投行注資巨額推動項目。

然而,過去數年單從媒體甚少得知中英在「一帶一路」或亞投行有哪些具體合作計劃。英國在高等教育、法律、高科技工程、製藥及文化等產業都具備優勢,相關領域只要對準市場,取得實際成果的機會應比其他國家大。

以筆者的觀察,無論在「一帶一路」或「脫歐」議題上,英國都似乎予人一種事事謹慎的觀感,盡量希望以不變應萬變的方式應對。這與英國上世紀八十年代戴卓爾夫人時期的外交風格截然不同。

當時,即使英國希望盡量保持其獨特價值和文化,戴卓爾夫人在歐洲一體化的議題提出各種務實建議。然而,近年英國在「脫歐」及「一帶一路」均毫無進展,這間接令英國經濟繼續陷於困局。英國在「脫歐」議題上可能受制於公投結果及歐盟機制,但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是較為開放式的平台,英國完全可以爭取主動地位。

英國可爭取主動地位

筆者估計,中英兩國的政治風格和文化等不同,英國決策者可能憂慮項目的投資方向或策略,或不希望投資高風險地區,避免虧本。以筆者的觀察,因國家利益、殖民地歷史等因素,英國在個別國家及地區的觀察或許與中國的觀點不一致,形成難以共同合作推動項目。若然如此,英國不妨多主動提出意見,同時須更多了解中國文化和中英兩國現實情況的人員加強交流,才能令英國的對外投資和貿易更多元化。

中美兩國貿易戰現正加劇,特朗普表示將發動第二波貿易戰,8月23日起會向新增的160億美元中國貨加徵25%關稅。英國是否趁機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往來,值得決策者深入研究。特朗普正不經意地打擊美國在華的市場佔有率,其餘對手的比例自然上升。無論在中國或全球化貿易的環境下,英國的產品和服務能否超越中國、美國和德國等國家,均取決於英國未來的國家全球經濟定位及發展方向。

自開埠以來,香港一直是英國與中國的經貿聯繫人。將來英國發展中國的經貿關係也須依靠香港。香港最理想的是,了解自己的優勢,維持城市的政治穩定及國際地位,協助兩國發展經濟,這似乎才是最符合中英兩國國家利益的基本方向。

孔永樂  城市智庫成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