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8月11日

鄭宏泰 陸觀豪

老吾老及人之老?終身年金之迷與實

千呼萬喚始出來,政府推出終身年金計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承接銀髮債券氣勢,期待再贏掌聲。中大亞太研究所7月底的民意調查數據顯示,58.3%受訪民眾支持該計劃,不支持的有26.1%,另有15.7%對計劃欠了解,以不知道或很難說作答。

在合資格申請的65歲或以上受訪者中,表示一定會認購終身年金計劃的只有7.5%,可能會申請的有19.5%,表示不會的達49.1%,23.9%表示未決定,餘下7.5%則以不知道或很難說作答。

政府反駁回報偏低

即是說,雖然表示支持者近六成,但一定付諸行動的長者甚少。這種民意態度上的「外熱內冷」,與當前輿論毀多譽少甚為一致。正反意見紛陳,推介者以「自製長糧」招徠,重點是有穩定收入終老,勝傳統投資一籌;存疑者則解碼回報低、回本長,積壓資金,虛有其表。不同觀點角度,實在又有其值得咀嚼細味的地方。

官辦終身年金,對象滿65歲長者,數領取公積金,最低「投資」5萬元,最高100萬元。以本金100萬元計,分派視乎參加年齡而定,以男士為例:每月收取5800元(65歲)至8960元(85歲)不等,年齡更高者面議;保證終身回報是105%。

假若65歲參加,保證收益期是182個月(約16年),即直至81歲;若85參加,是118個月(約10年),即直至95歲。若保證期內退出,折現後所取回者,少於本金賬面值;若預支部分年金,能否悉數取回本金賬面值,視乎長壽或短壽而定。

政府推廣重點是,市民長壽,人口老化,參加年金計劃享有固定收入直至終老,與長糧異曲同工;除非中途變卦,否則無風無浪,坐享其成。

政府亦不厭其煩,解釋年金不同投資,不能與存款、證券、債券、黃金等相提並論,反駁回報偏低之說。其實,批評者並非無的放矢,以65歲參加者計,保證回報化作年率,不外0.3%;以85歲參加者計,也是0.5%而已。

究竟終身年金是什麼?答案是「整存零付儲蓄綜合長壽保險」,保費先預繳,後按月退還(分派),金額經精算釐定,直至身故。假設65歲參加計劃,本金分16年歸償;假設85歲參加,分10年歸償。保證收益是保費(本金)105%,其後仍健在,所得分派是「紅利」。鑑於年期鎖定,若中途退出或預支部分,未來分派須折合現值提取,故不能收回保費賬面值。

官員引用人口統計,說明終身年金是對沖長壽的首選。去年政府推算男士預期壽命是82歲,女士是88歲,表面上終身年金計劃切合時宜,老有所終。其實官員一知半解,所謂預期壽命統計,乃依據分齡死亡統計精算,非指健在人口,而是當年出生嬰兒的平均壽齡。今年屆65歲者在1953年出生,當年未有精密人口統計。若參考1961年及往後數字,按走勢推前估算,當年出生男士預期壽命是<64歲,女士是<71歲,遠低於近年數據。

醫療衞生長足進步,市民壽命連年延長,無疑高於預期。近10年,男士死亡年齡中位數從75歲提高至78歲,女士從81歲提高至85歲,走勢已納入「分齡壽命推算表」,精算新生嬰兒預期壽命。有人誤解該數值是平均壽命統計,其實只是粗略機率:去年男士可活至78歲或女士可活至85歲的機率有50%。

短壽者補貼長壽人

保險是盤機率及平均值的生意,以多數人平安保障少數人不幸,拉上補下。舉一反三,終身年金是長壽保險,以多數人短壽補貼少數人長壽;所謂短壽是保證期內身故者(包括配偶),所謂長壽是保證期後始身故者。

換言之,若男士現年65歲參加計劃,根據官方統計推算,可活至81歲(=65+16)保證期滿的機率低於50%;即使配偶承繼年金,可活至原保證期滿的機率也應低於50%。故大部分參加者的後人,極可能只取回保證回報的折現金額,實得低於保費賬面值。

明白終身年金其實是綜合長壽保險,相金先惠,整存零付,所謂「自製長糧」乃顯得取巧,甚至自欺欺人。長糧或長俸是退休福利,由僱主負擔,怎可能自製?無論正反兩方,以投資作比較,辨證終身年金,皆不恰當。

就以投資藍籌股為例,假設派息回報年率是2%,投資同樣100萬元,每年可收取2000元股息,但不保本,須面對市場風險,股價下跌,賬面虧損。反方推算保證期內可累積股息面值(假設派息不變),遠比保證收益多,且以倍數計,佐證欠投資吸引力。

不過,兩者南轅北轍,辨證也牽強。正方提出對沖長壽論,終身年金月入有保證,勝於傳統投資有風浪,收益不穩定,即使銀行存款也有擠提倒閉風險。不過,事實擺在眼前,假設年金計劃每年投資淨回報有2%,只分派0.3%至0.5%不等予參加者,無論有何解釋甚至難言之隱,也是偏低。

懂得基礎金融算術者,應該認識「金錢時間值理論」。終身年金活學活用,即是整存零付且以賬面值提存,現金周轉先收後支,衍生時差息差,拉上補下。追溯出生年份預期壽命,現年65歲男士應是<64歲,女士是<71歲,可取回本金賬面值者少,取回折現值多,短壽者補貼長壽者年金,是客觀現實。

生死有命,所謂對沖長壽論似是而非。再以現年65歲男士為例,倘若最少取回本金賬面值105%,本人及配偶其中一人必須16年後仍在世,即是預期壽命不低於82歲。倘若人人長壽,可收足保證年金(105%),何來拉上補下?若計劃重新精算,提高預期壽命,保證期必須相應延長始可行。假設延長至240期(20年),年金減至52500元(每月4375元),吸引力驟減,如何招徠?

公私計劃應兩者銜接

有人以為終身年金是福利,因為長壽者取回本金後,仍舊按月領取分派直終老,既是官辦計劃,想當然政府補貼。歸根究柢,計劃是盤生意,羊毛始終出在羊身上,無怪保證回報甚低。其實近年政府發行債券,也不必公帑補貼,因為政府稅收有季節性,而開支是經常性,入不敷支月份須借貸周轉。發債機會本較低,既可替代借貸節省利息,也可彙集閒資鼓勵儲蓄,一舉兩得。

天下從沒有不勞而獲,有風險始有回報。終身年金風險眾說紛紜,其實與普通保險無異,計劃周轉不靈資不抵債,拖欠分派才是實質風險。不過,保險業受嚴密監管,風險管理有法可依;若有閃失,政府也責無旁貸,何況是官辦計劃,理應萬無一失,保證回報偏低乃意料中事。

綜觀布局,終身年金(理財)理應銜接強制性公積金(儲蓄),公私攜手構建完整全民退休保障,無中央退休金之名,卻有長俸之實。宣傳推廣應攜手合作,相輔相成,教育實踐並重,提高市民認識,現實卻各自為政,互不相干。

試問在職時不儲蓄,退休後何來本金?是回合也暴露政府徒具同舟虛名,而無共濟之實。強制性公積金神龍隱身,終身年金獨領風騷。此外,若非恒常周年計劃,終身年金頓失原意,政府卻語焉不詳。

總括分析,終身年金是退休選擇之一,參加與否取決於機會成本和收益。例如,定期存款風險相若,有靈活性而收益不定;年金隱藏長壽保險,分派直至終老,卻不利短壽者。長者各有前因,各有所求,退休理財各式各樣,眼花繚亂。若公私計劃銜接,攜手構建終身退休保障,媲美長俸,應是銀髮一族翹首以待。終身年金仍有待改進。

鄭宏泰博士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助理所長;陸觀豪為退休銀行家、亞太研究所名譽研究員、工商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