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6月29日

鍾聞 河水集

語言約定俗成 何須政治干預

語言往往是一個地方軟實力的象徵,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鼎盛時期,廣東歌紅遍大江南北,即使你身處大草原的蒙古包,都不時聽到以卡拉OK唱粵語流行曲。「老公」、「埋單」、「拍拖」等廣東話口語,北方人也廣泛使用。

九七回歸後,內地人荷包脹起來,蜂擁到世界各地旅遊、購物,加上內地影視歌曲等流行文化蓬勃,開始進軍海外,毗鄰的香港亦受影響。北語反而有南侵的趨勢,在香港人日常中已不自覺地廣泛使用,「拔尖」、「溫馨提示」、「達標」、「亮點」等北方語言,現時香港人已習以為常。

近年中國政府為了統一思想,統一語言被當成一種手段。中央政府開宗明義表示,目前普通話使用者的比例是70%,仍然有4億人說其他方言,政府的目標是在2020年前讓80%的中國公民能夠說普通話。

其實,隨着城市的擴展、交通的便利、教育的普及、互聯網的無遠弗屆,許多方語已愈來愈少人用,尤其由於全國各地學校授課時使用的都是普通話,父母長輩為了遷就他們,在家裏甚至也使用普通話,至少是方言、普通話夾雜。

中央政府可能覺得這個自然淘汰的過程太緩慢,希望推行政策促進全國語言的統一,近年動作頻頻。作為內地最有影響力的方言之一的廣東話,自然成為首要封殺的對象。自2012年起,廣東已規定要限制電視和無線電廣播的粵語節目,把粵語節目轉換為普通話節目。

近年中港矛盾激化,粵語是否作為母語,或是否具有官方語言的地位,備受香港市民關注。偏偏一些權貴為了投北京所好,不時作出一些愚蠢的舉動。例如香港教育局早前被發現,曾在網頁上載過一篇內地學者寫的文章,文中提到粵語「不是嚴格意義上母語的含義」。

近日,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被問到他的母語是什麼時,開始時還顧左右而言他。

粵港兩地政府的取態,自然引來反彈,令保衞粵語運動在民間發酵。

內地最近發生的「姥姥」與「外婆」之爭,與香港「粵語是否母語」的爭議同出一轍。事緣近日上海教育出版社把一篇教材中的課文「外婆」全部改成「姥姥」,令「外婆」還是「姥姥」成為社交媒體上「南北之爭」的最新話題

慘遭篡改的是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是陝西作家李天芳的一篇散文。連語言專家也看不過眼,指出雖然「姥姥」在北方使用較多,但「外婆」和「姥姥」都屬於普通話,不是方言,出版社應當尊重原文作者,沒必要修改教材。

現時年輕一代的廣東人、上海人,已基本上會講流利的普通話。至於香港,不要說購物區,只要你走在大學校園、中環街頭,聽到以普通話交談的頻率也愈來愈高。採用哪一種語言是是約定俗成的自然過程,官方的干預反而會激發民眾保衞方言的決心。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