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6月21日

丁望 思維漫步

上海文人熱議 海派大師徐訏

南來文化人、百歲作家劉以鬯(1918-2018)走完生命的旅程,《明報》、《蘋果》、《星島》以第一版頭條版位、全版篇幅報道;《信報》則有副刊占飛的長文。這是1950年以來罕見的「傳媒現象」,突顯傳媒人對一位傑出作家的人文關懷。

上海、南京的文藝界,對南來文化人及其「香港時段」的關注度亦提升。小說《風蕭蕭》搬上舞台衍生的5月轟動效應,使「徐訏熱」超越「張愛玲熱」。據出版界的消息,7月的香港書展,將有上海出版的《徐訏文集》等圖書參展,帶有紀念徐訏(1908-1980)教授冥壽110年之意。

徐訏研究熱 新視角傳記

「徐訏熱」的標誌之一,是一群藝術探索者視徐訏為海派大師,擬將具上海風情、現代文學特色的作品,如小說《鬼戀》等,再改編為話劇或電視劇上演。

標誌之二,是新一代新文學史研究者,有一批人重墨於徐訏文學作品和文藝觀的研究。在已出版的著作、學位(碩士、博士)論文中,提出新的發現或見解。

吳義勤、王素霞的《我心徬徨——徐訏傳》(下稱「徐傳」),是徐訏第一本完整的傳記。在南來文化人的上海作家中,這是繼張愛玲之後的第二本個人傳記,被視為了解徐訏文學生涯、文學作品的「窗口」。

在這之前,已有著名作家研究徐訏的專著出版,如王璞的《一個孤獨的講故事人——徐訏小說研究》。將出版的著作,有馮芳的《向自由幸福創造進化——徐訏評論集》;博士論文則有金鳳的《徐訏小說的詩性品格研究》等。

我不認識「徐傳」的作者,但知道他們對徐訏文學作品的研究,有長時間的積累;現在分別是山東師範大學教授、深圳大學副教授。在寫傳之前,吳氏著有《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論》。大陸出版的香港作家傳記或香港史事,有不少是隨意編造的東西,例如幾十本金庸傳記類圖書,大都是「小說體」的編造物。這是香港讀者對大陸出版物有戒心的一個原因。

出版物有無公信力,首先是研究文獻是否充實。

「徐傳」的作者,獲徐訏第二夫人葛氏及其女葛原的支持。作者也會見過到訪的徐訏長子尹秋、女兒尹白,獲徐訏的書信等。香港的廖文傑(研究徐訏最熱心的一位)和余冠漢,提供了相關資料。這些資料來源,增實傳記參考文獻的基礎。

衡量公信力的第二要素,是作者的寫作取向。大陸的新文學史撰寫,受無產階級專政論、階級鬥爭論「指導」,只寫「文藝革命家」和同路人的作品、在延安文藝整風運動下的「黨性文學」。從文革前王瑤、丁易、劉綬松的新文學史,到「四人幫」倒台後唐弢的官式著作,都是「一言堂」的產物,缺乏對「黨性文學」之外的客觀分析,排斥甚至抹黑徐訏一類非「自己人」的作品。

「徐傳」卻能跳出左的僵化框架,對新文學史、海派作家、徐訏作品有相對獨立的解讀。

「徐傳」約24萬字,分為8章:童年歲月,北京的記憶,早期的文學活動,去國,遊子歸來,上海的苦悶,香港香港,回不去的家園。

徐訏在北大念完心理學課程(1923)後的文學、編輯生涯,我粗分為4個時段:上海、巴黎時段(1933-1941),重慶、美國時段(1941-1946),上海時段(1946-1949,國共內戰時期),香港時段(1950-1980)。

「徐傳」對上海、巴黎時段及童年、求學事描寫較多,對香港時段則缺乏「場景」描寫。猜想是作者對早期時段的線索跟得很貼,且遇上可採訪的「回憶者」;對於香港卻是陌生的,既未來過香港,更未有機會採訪與徐訏有深交的文人。

「徐傳」着力於小說的分析,特別是《鬼戀》(頁107-112)、《風蕭蕭》(頁179-191),在香港創作的《盲戀》、《江湖行》、《時與光》和《悲慘的世紀》(頁245-254)。「徐傳」亦涉及詩歌、戲劇、散文和評論。

觸敏感話題 批文革之禍

就人生旅程而言,「徐傳」有大輪廓的敍述;就文學作品而言,則有較全面的介紹和評論。

寫相隔幾代的前輩作家傳記,本是很難的事。彼此不認識、沒有交往,也難以取得有頻密交往者的可靠「回憶」,又牽連許多人不願談的「私隱」,撰寫者很難深入觸及人生歷程,能有粗線條的輪廓,也就不錯了。

「徐傳」有一長處,不迴避敏感話題。例如,徐訏從北大時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到晚年「堅定的對共產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批判者」、自由主義者(頁37-48,246)。

「徐傳」亦不迴避文藝清算和文革的評論。作者說《十八年來之大陸文壇》,「以對大陸文學敏銳及時的觀察和深刻的思辨引人注目」,「在今天來看仍然是有價值的」(頁264、265)。

《十八年來之大陸文壇》原題《十五年來的大陸文壇》,並未出書,亦非徐訏教授一人撰寫。1950年代的文藝事件,早由他撰完。他囑我續寫1960-1965文革前的文藝事件,我還補了「再批判與反右傾」一節(1958-1959)。文稿最初在《明報》的自由談版連載(1965-1966),全文約20萬字,我撰寫的部分署名丁友光。這是我有責任澄清的事實。

「徐傳」有錯寫之處,例如稱蔡文甫是《中國日報.副刊》主編(頁283),「國」應為「華」,港台文藝界習慣寫《中華日報.華副》。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