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5月9日

林行止 林行止專欄

劉鶴「回訪」有分曉 日不落國槍出頭

一、

美國「五加一」*的貿易談判代表團剛返抵國門,白宮便宣布習近平主席的首席經濟顧問、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將於下周訪問華盛頓,繼續中美貿易磋商,「希望達致對彼此有利的結果」。有談判遠勝彼此不瞅不睬,以後一情景很易「動武」,那肯定是自知武功不如人的一方所不願見!

昨文指美國代表團對中國拋出的條件,等於提出「哀的美敦書」(「最後通牒」、下戰書),以為用詞過分,哪知昨天《金融時報》評論此事的「社論」,說得更「難堪」,它指美國拋出那些「非理性」令人無法接受的「辣招」,等於直接抨擊中國的經濟政策,更認為中國的外交「有毒」而法律則具「破壞力」……值得注意的是,當數天前美國代表團在京時,《金融時報》突然發出一項中方未予否認的訊息,報道中方已完成在南沙群島(島礁)部署多種導彈(大概便是最先進的「反介入和區域阻絕武器」〔A2/AD〕),與五角大樓關係密切的智庫蘭德一名專家說,中方對在南海的軍事活動不再猶抱琵琶(Unambiguous),當然旨在顯示實力。不過,此舉如有令美國生怯意而在貿談上不再太咄咄逼人的用意,顯然起不了半點作用!

美國主導的這次「貿易摩擦」(有關雙方都避免「貿易戰」),雖然仍有商談餘地,而對於劉副總理再度赴美,美方亦「樂觀其成」;然而,從公開的資訊看,中方若果不作重大讓步即接受「最後通牒」中的大部分條件,恐怕談不出「互利互惠」的結果(當然,如果習主席說服相隔四十多天便再度訪華的北韓獨夫「真.去核」,立一大功,美國也許會稍為鬆手)。正因為中美對何以兩國貿易會嚴重不平衡的看法,南轅北轍,美媒才會把今年定為中美關係「考驗年」(Testing Year)。至於她們能否通過「考驗」,劉副總理下周美國行後應見端倪。

關於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禍首」當然是美國,以其政府和人民,長期「先使未來沒有的錢」,主要貿易對手因而錄得足以媲美天文數字的貿易順差(盈餘),理所當然。美國這種未能量入為出的消費習性,本來可以遏制(當然不是易事),可是,在七十年代(一九七六年諾獎得主)已享大名的佛利民,三番四次指出貿赤對出現逆差國利大於害,一句話,美國可以印鈔票購買「舶來品」,何樂不為。此說確令不少經濟學家口服心服,消費者(尤其是引誘消費者消費的金融機構)更大喜過望,因此人人做「大嘥鬼」,結果當然年貿赤動輒過千億美元。問題是,這些「赤字」換成世界流通外滙,可以收購環球有形及無形的資產,北京對「最強國」美國的百業興趣最大,大事收購投資,不數年便動搖「美國國本」。克林頓、布殊四十三(為免與其父混淆加此以示為第四十三任總統)及奧巴馬對中國存有幻想,對中政策遂無大成,令中國憑「貿盈」坐大,且因此信心大增而堅決另闢天地,終於令內閣集仇中反華分子大成的特朗普總統,痛定思痛,趁武功未廢,對中國痛下殺手以遏制其崛起。中美的糾纏,看來很簡單,一切皆因「貿赤」而起,但要擺平中美間的矛盾,不是易事。中國人勤奮強幹,善於模仿,偶有創新,便沾沾自喜,而民族性與英國人的「內斂」相反,加以念念不忘「自古以來」曾有過的輝煌歲月,在家底「薄積」的現在,已信心滿滿,有帶領世界走中國之路的雄圖。特朗普若未能為他尊敬的朋友鋪好下台階,中美貿易摩擦恐難善了。

二、

寫了這麼多年時評,瀏覽(不敢說細讀)了若干文章專書,愈來愈相信毛澤東的「槍桿子裏出政權」,是古往今來中外「合用」的「定海神針」。處此亂世,沒有勝人一籌的「槍桿子」,千萬別強出頭遑論指點他國江山。

複述上面數十字老話,是於五月四日《史丹福新聞》(Stanford News)讀到題為〈戰爭促成十八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War drove 18th- Century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Great Britain)一文。迄今為止,幾乎所有的人(包括學者)均相信紡織業的興起、蒸汽機的發明及煉鋼技術研發成功,促成了英國工業革命;然而,史丹福大學現代英國史教授百麗雅.息娣婭(Priya Satia)提出更具說服力的看法──她的新著《武器帝國──武鬥造就工業革命》(Empire of Guns : The Violent Making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雖未到手,惟她對《史丹福新聞》記者所作的簡介,印證了筆者過去多番在這裏述說的觀點,頗近事實。爬梳研究軍火交易的史料,息娣婭教授發現伯明翰葛爾頓(Galtons)家族經營當時英國最大規模的槍械製造廠的文件,顯示在一七九五年之前(及之後),幾乎所有伯明翰的金屬工業(作坊)都與製造武器有關,比如煅銅煉鋼養活了無數金屬工人,他們製造的「小玩意」原來都是槍械零件,而這些武器令英軍東征西討,成功征服散布世界各個角落的殖民地──由於軍事開支俱出自納稅人口袋,因此可說當時英國全民都為武器製造業服務!

息娣婭同時發現,十八世紀英國官員對武器製造與工業革命的關係,了然於胸,那即是說,武器對工業發展極之重要,因此,當年英國政府千方百計阻止(actively discouraged)其他國家,包括已「歸順」英國的印度不要發展武器工業,一切都可由英國供應──英製武器不僅賣給印度,與英國為敵的國家(具體情況有待收到該書後再說),亦不禁售──英國這樣做的目的,在令這些國家(友、敵)失去自製武器的誘因。如此這般,英國便在某種程度上壟斷了軍火市場。

筆者常說,一七七六年阿當.史密斯主張自由放任的《原富》出版後,雖然英人奉為圭臬、視為「聖經」,可是,貫徹自由放任貿易政策,要待近百年後才啟動;在這些年,息娣婭指出,英國政府需要大量武器以征服那些後來成為其殖民地的國家,目的當然在「自由貿易」。由於有此實際需要,作為最大的買家,英國政府遂多方鼓勵英國軍火工業創新、研發「大殺傷力」武器及提高生產力!結果不僅造就英國成為「日不落國」的帝國霸業,而工業革命亦成為改變世界的重大成就。

沒有足以震懾對手的軍力,無法開拓海外市場(遑論「自由貿易」),是放諸古今中外皆準的「真理」。息娣婭的書,為大家提供了有力的「旁證」。

*昨文指四人代表團,不確;其實共六人。除前述四人,還有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L. Kudlow)及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T.E. Branstad)。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