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5月3日

盧美華

貿易談判難解中美戰略格局

美國政府高層代表團將於5月初訪華,就中美貿易摩擦與北京高官進行談判。代表團包括財長努欽(Steven Mnuchin)、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Larry Kudlow)及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

努欽及庫德洛均支持自由貿易,對習近平主席在博鰲提出改革方案表示支持。惟納瓦羅與萊特海澤是強硬鷹派,前者長期批評中國,著有《致命中國》一書,指摘中國迫使在華投資的美企轉移技術、為中國出口商品提供補貼傾銷,向美國發動經濟戰。貿易談判代表團內部有不同派別並存在異見,估計談判進程會出現阻滯。

造成貿易失衡因由

中美貿易逆差問題由來已久,兩國於1979年建交後雙邊貿易頻密,因為中國是勞動力密集型經濟體,而美國屬於資本密集型經濟體,透過國際貿易各取所需,美國消費者取得廉價商品,中國則可以賺取外滙,提高國民收入。

不過,隨着中美建立互享最惠國待遇,以及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兩國貿易額翻倍,美對華貿易逆差亦隨之擴大。美國總統特朗普認為美國在貿易方面遭中國及其他國家不公平對待,導致美國經常賬呈現赤字。

事實上,中美貿易失衡不僅由中方造成,而是中美國內經濟結構性問題所引起,包括各自的貨幣政策、投資與儲蓄率、經濟增長率等因素。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15年數據顯示,美國儲蓄率是GDP的3.7%,中國則高達47%。中國廉價勞動力及相對低的滙率使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更具競爭力,即使美對華商品徵收關稅亦不會改變美國國民固有的消費模式,他們可以轉購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商品。

換言之,低儲蓄水平不會因此而改善。相反,2007年至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美國經濟衰退,國民購買力下降,加之聯儲局透過大幅減息、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使美元滙率下降進而刺激其出口市場,貿易逆差亦有所下降。

儘管美對華貿易逆差近年不斷攀升,但美國經常賬赤字水平維持不變。經常賬包括貿易收支,即商品及服務貿易、投資與勞務收入、資金轉移。美對華整體貿易雖呈逆差,但服務貿易保持頗大順差,主要因為大批中國旅客及留學生赴美消費。

另一方面,美國投資率遠高於儲蓄率,某程度上是因環球投資者活躍於美債券與股票市場,而且她擁有便利的營商環境,法制健全,寬鬆的投資政策吸引了大批外資,美國迄今是全球外商直接投資(FDI)的最大接收國。

特朗普認為美國貿易逆差阻礙經濟增長,其實經常賬赤字與經濟增長並沒有太大關聯。儘管美國是個負債消費國,但其金融體系相當發達,風險相對低,美國國債被視為是全球最低風險投資產品,只要美元仍是國際貨幣,貿易逆差問題亦不會對經濟增長造成太大影響。

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建設有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加強市場角色,給予私企更多話語權,同時依靠廉價勞動力振興出口市場、建立經濟特區吸引外資。經濟發展因此取得驚人成果,據統計逾7億人脫貧。

儘管如此,中國經濟亦面臨不平衡問題,例如中國社會保障水平相對低、中國老一輩愛存錢的觀念等因素,導致中國家庭儲蓄率過高。再者,中國賺取大量外滙儲備,沒有進行多元化投資而造成國際收支失衡之外,亦不利中國長遠經濟發展。

其實,改革開放只有沿海城市受惠,內陸及西部地區依然貧窮落後;中國政府隨後提出「西部大開發」政策,藉基建將東北沿海地區剩餘經濟能力用以發展西部地區經濟,重工業便開始蓬勃。

為了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國政府推出刺激經濟政策,即使重工業需求降低,仍繼續擴大鋼鐵及鋁供應量來維持高經濟增長,最終釀成產能過剩、房屋供應量過剩等問題。與此同時,中國亦面臨多個經濟增長瓶頸,包括勞動成本日益上漲、製造業出現低效率,以及中國產業鏈仍處低端位置等。

感受中國改革威脅

面對中國低端製造業漸失競爭力,以及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中國政府不得不深化改革,一方面推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化;另一方面運用龐大外滙儲備助企業「走出去」,不但紓緩儲蓄過剩,更可獲得高效回報,故中國由資本輸入國成為資本輸出國。科技創新亦是中國走向富強的重要元素,中國分別提出「互聯網+」及「中國製造2025」戰略,期望到2025年能躋身高端科技製造強國行列,涵蓋新一代訊息技術、機器人、航空航天設備、海洋工程、農業及電力裝備,生物醫藥等行業。

中國提出上述一系列改革方針具有必要性,同時間亦對歐美等發達國家構成威脅。例如「中國製造2025」戰略強調自主創新,從中國製造轉化成中國智造,以自主研發七成的核心基礎零件部、關鍵基礎材料作為目標。

中國致力打造世界級科技公司,鼓勵華企收購歐美知名科技企業,尤其是華對美直接投資創歷史新高,美國政府卻擔心中國背後目的是要獲取軍事技術,並思疑華利用補貼國內產業來壟斷整個全球高科技零件產業鏈。故此,美國最近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止多宗華企收購美企的有關交易。顯而易見,中美貿易失衡只是釀造中美貿易摩擦的導火線,主要源頭是中美在科創領域的較量與博弈。

根據《1974年貿易法案》中第301條例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強迫美企業技術轉讓,方能進入中國市場。特朗普隨後簽署備忘錄,宣布向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規模達600億美元。

無可否認,中美貿易問題需要改善,例如外資與中資企業應獲得公平競爭。特朗普是位交易型的總統,他強調貿易公平、對等及互惠,他藉徵收關稅向中國施壓,迫使中國在貿易及投資問題上作出讓步。

這種思維有利亦有弊,由於中國最近作出讓步,包括降低外國汽車進口關稅,並擬於2020年底前取消對外資持股量不得超過50%的規定,為與美貿易談判團訪華前夕釋出善意。

若談判代表團鷹派陣營繼續咄咄逼人,中方感失顏面,將不惜代價進行反擊。中國對美國單方面提出關稅表現強硬,隨即公布128項關稅清單,商務部長鍾山亦表示「中國不願意打貿易戰,貿易戰沒有贏家,但中國也不怕貿易戰」。

中美一旦爆發貿易戰,兩國將兩敗俱傷,蘋果、波音等美跨國企業更首當其衝,但受聘於美企的中國勞工亦會受牽連。相較之下美方應對條件較成熟,可惜特朗普受選舉限制,而習近平政治權利更為集中,又沒有選舉制約。

中方提出的關稅清單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特朗普鐵鏽帶選區,這些關稅假若實施,共和黨很可能會失去參眾議院的控制權,特朗普未來兩年施政道路便要蹣跚而行,崎嶇顛簸。

再者,美國經濟漸進景氣期,聯儲局加息步伐亦愈來愈快,如果美國向中國商品實施關稅將推高通脹並抵消美稅改推動經濟的成效。早前雙方在貿易問題上摩擦不斷,全球市場對中美貿易戰劍拔弩張感擔憂,美股於4月初受重挫,市場蒸發7790億美元。

特朗普上任初期提出稅改、增加基建及撤銷監管等政策均利好金融市場,但他在貿易及外交議題經常朝令夕改,市場對他的施政舉動存在不確定性。萬一特朗普作出一個出乎意表的決定,將對金融市場造成重大衝擊,屆時美經濟恐怕進退維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4月中發表報告,預測未來兩年經濟增長大3.9%,同時亦警告貿易衝突持續將會削弱環球市場信心,全球增長恐脫軌。總言而之,貿易戰不但對中美經濟弊多於利,更削弱環球經濟增長。

求同存異化解危機

是次中美貿易談判為緩和雙方貿易摩擦帶來契機,在華美企亦有望獲得更公平待遇,惟會面難以化解兩國長期戰略互疑不信任的局面。美方活在零和遊戲思維當中,每天提心吊膽其國際領導地位被中國取代,而中方不認同以美為首所建立的既有遊戲規則,希望塑造新的秩序,提高自身話語權。特朗普曾表示經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中國雄心勃勃地欲成為建造強國已對美國構成了威脅,而科技創新領域已成為中美較量的主戰場。只有中美雙方抱着「求同存異」的思維方可化解兩國戰略局面。

盧美華  獨立政治經濟評論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