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月17日

孔永樂

從馬斐森離任看香港的大學發展

前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教授提前離職,接受《南華早報》訪問時,解釋離任原因,並分享對香港高等教育現況的看法。可惜的是,記者將馬斐森談到曾與中聯辦「數次」(several times)聯繫錯誤地寫成「經常」(all the time)。整體而言,訪談內容不單具爭議,而且集中於個人為主。

誠然,關於港大的議題很多。例如,大學的研究資助是否足夠,如何營造一個更好的教研環境;大學生及教授的福利是否需要改善,港大學生本科或研究生課程的工作量是否太多(或太少),令學生的學習情緒和進度受到影響。此外,大學職員的工作時間是否過長,以及學生會的運作與大學的宿舍制度是否出現問題,以致出現港獨言論、集體欺凌或情色活動,影響學生正常學習、生活及交流等。

經驗之談 值得細讀

以上問題不單關乎港大的日常運作細節,更可進一步思考港大怎樣在全球化的環境下充分發揮獨特的優勢,培育人才並貢獻社會。探討大學的發展須了解成立大學的價值。

2013年,前美國大學耶魯大學校長Richard Charles Levin出版《大學的價值》(The Worth of the University),書中從史丹福到耶魯哈佛、個人友誼、書院通識教育到亞洲大學迅速發展,以及改善全球氣候暖化等議題多方面,討論現代大學的價值。書中不少是Richard Charles Levin教授在耶魯大學工作期間的經驗之談,值得細讀。

理想地看,擔任大學校長不能只求一份高薪厚職,還要對大學理念和培育年輕一代有堅決的熱誠與愛心。同時,大學校長也要對各地區的不同教育文化有所認識及尊重。

微觀地看,美國各家大學的具體運作亦不斷變化。例如,1940至1950年代,絕大多數美國大學生在課堂照抄教授講義,根本沒有任何元素訓練「批判思維」或「獨立思考」;大學考試只是比試各人的記憶能力。直至上世紀末,美國大學才多鼓勵學生在作業、辯論和考試等不同方式中嘗試建立個人觀點。大學的重點在於培育人才,至於哪一種才是最好的教學方法,也值得教育者深入討論。

宏觀地看,現代大學的發展不能「獨立」於城市以外。雖然大學校長只負責管理城市內的一家高等學院,但大學內的眾多決定或事件亦會影響整個城市,大學校長也有責任與城市的行政部門建立緊密關係。在「大學與城市」一章,Richard Charles Levin教授詳細描述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New Haven)的雙互依存關係。

一次,耶魯大學校園內有學生遭人謀殺,美國傳媒鋪天蓋地報道,彷彿暴力青年已遍布整個紐黑文市。有時候,傳媒旅遊雜誌也將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共同重點推介。筆者認為,這與英國劍橋大學與劍橋市、牛津大學與牛津市的情況相似。

從此角度看,一家大學的發展與一個城市的治安、聲譽和社會動態緊扣一起。有人可能認為馬斐森不應接觸特首或中聯辦,擔心「大學自主」受到干預。然而,香港大學歷年栽培社會各行業精英人才,其研究成果及教學課程亦深遠地影響香港社會發展。香港特首、國家教育部要員、中聯辦甚至外國駐港領事與香港大學校長有聯繫並不出奇。

事實上,《南華早報》刊登的部分訪談顯示,馬斐森表示與中聯辦有聯絡,並指對方對本港教育有興趣,與中聯辦溝通為「工作的一部分」。馬斐森沒有明言褒貶,但記者有心或無意,內文描述令外人認為中聯辦人士「經常」影響香港大學的運作。

過於政治 不利發展

這報道對馬斐森、香港大學及中聯辦都不公道。若然中聯辦與大學領導溝通存在問題,馬斐森也應該及早表達。中聯辦的其中一項職責是促進香港與內地之間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體育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現時,無論在經濟、藝術、科技及學生就業的問題上,香港各大學都有機會邀請內地學者、藝術家及企業代表等進行交流活動或提供工作機會。

單以內地學生來港學習的領域內,據統計每年來港就讀本科及研究生課程的內地大學生多達一萬多人。同時,每年內地學者或專家應邀來港交流,大學各學系及研究中心邀請內地研究員出席會議的次數更多不勝數。在此情況下,大學高層與中聯辦需要定期交流,以了解內地學生及學者來港的交流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政治生態不單令大學校長感到吃力,同時嚴重影響大學的正規學術活動和交流。筆者在香港的大學曾協助舉辦多個學術會議,從過往的經驗看,若然主辦方希望活動在大學舉行,並邀請特區政府官員或大學高層出席為主禮嘉賓,不少人較為關心的並不是場地費用、舉辦日期或內容主題等議題,而是舉辦活動時會否受到學生的刻意騷擾,以及活動能否「順利」舉行。

大學的公開講座本意是讓市民有更多機會與大學專業人士交流、了解各種問題,大學「政治化」的情況確實不利香港未來的大學發展。香港本是中西文化交滙之地,國際化的環境更有利各地專才來港學習或工作,而各家大學在世界高等院校排名甚高。

然而,馬斐森離職前的個人言論對香港各大學一直以來辛苦建立的良好聲譽都會造成影響。現時,各地大學在全球化的環境下競爭激烈,看過馬斐森的訪談後,對香港認識不多的優秀人才或會放棄到香港求職或求學,轉為投向其他地區的高等院校。香港各間大學領導層及教育局人士應多加澄清,不然香港的大學在人才吸納的領域下,大有機會落後於鄰近地區的高等學院,這令香港未來的大學及社會發展都處於下風。

孔永樂  城市智庫成員、「就是敢言」計劃成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