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0月17日

社評 社評

內地網企報國為先 外資甘願受綁成疑

內地大型企業須更加緊貼國策走,趨勢愈見明顯,向來較自由的民企尤其是互聯網巨企亦殊途同歸。市場上周傳出,中央有意透過「特別管理股」持有騰訊、新浪微博及阿里巴巴旗下公司的百分之一股權,並會派人擔任董事參與日常管理。其實,大型企業早已積極把中央意志融入決策中,例如修改公司章程列明黨的核心地位,一些科網巨企更主動披露已成立黨組。不過,中央仍未安心,認為互聯網巨企極速發展衍生的網絡安全問題,已觸碰到國家安全紅線,因此索性從企業決策的源頭入手,保證萬無一失。

互聯網產業壯大,無疑有助經濟升級轉型,卻同時引起中央的戒心,而且早見端倪。國家主席習近平二○一四年二月於一次網絡安全會議上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維護網絡安全「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廣大網民共同參與」。

在去年四月的網絡安全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提出的要求更加明確,坦言國家關鍵訊息基礎設施面臨較大風險隱患,網絡安全防控力薄弱,難以有效應對國家級、有組織的高強度網絡攻擊;一些涉及國家利益、國家安全的數據掌握在互聯網企業手上,企業要保證這些數據安全。企業既然是站在最前線,最直接是派官員坐鎮,安排「特別管理股」遂順理成章。

內地贊成收緊網絡監管的輿論,一直批評騰訊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過於強大,主導太多領域,擁有的大數據比政府還要全面,是安全隱患。以網上支付為例,交易脫離銀行體系,當局難以追蹤資金流向,莫說對付走資,貨幣政策也可能被打折扣,結果由人民銀行使出撒手鐧,全部要接通央行平台。此外,企業管有大量涉及國計民生以至國家安全的數據,一旦受到網絡攻擊,不但有竊密風險,經濟活動癱瘓亦非杞人憂天。

對互聯網巨企坐大感到不安,在西方國家亦然,最為關心的多是輿論及學者,監管機構反而後知後覺。在美國,有人把最大的科技公司比喻為大得不能倒,可與觸發金融海嘯的華爾街大型銀行相提並論,兩者生意手法如出一轍,採用難明的技術用語包裝,以保障自主創新抵擋監管,並擁有龐大的資金和政治影響力。互聯網巨企比華爾街大行更多一項優勢,就是擁有大量用戶數據,可轉化為驚人利潤,怎樣保障數據安全卻諱莫如深。

中國互聯網企業的狂放壯大,要歸功於智能手機快速普及,政府對新生事物的認知,卻往往落後於市場形勢,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教訓不勝枚舉。可是對互聯網企業的監管,比起金融業複雜得多,更須小心拿捏。雖然中央認同網絡訊息產業屬新的生產力,在穩增長、促就業、惠民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明言若脫離國家的支持,脫離為國家服務,企業便很難做大做強。換言之,放任自由、無王管已成過去,取而代之是發展必須有序。

中央要求「特別管理股」不論是否屬實,政府直接指導企業,相信會成為監管新常態。往後,必定有更多互聯網巨企要參與國企改革,不但出錢,還要出技術,幫助國企走向信息化,畢竟國企才是經濟的主體,民企效益再好也只是配角。再進一步是強強聯合,習近平曾指出,中國的一些核心技術落後於國際,因企業喜歡單打獨鬥,故要求摒棄門戶之見。有朝一日,騰訊及阿里巴巴要合併甚至被併購,並非不可思議。

中國對互聯網企業的監管比歐美走得更前,大有後發先至的態勢,根據國情堅持有序發展亦無可厚非,否則很可能輪迴一放就亂的宿命,至於如何平衡國家安全、社會效益、企業利益尤其是已上市公司的股東利益,的確要考驗當局的智慧。外資科網巨企如Google及Facebook千方百計希望打進中國的十三億人口龐大市場,現在內地互聯網產業監管路線圖愈見清晰,規則卻與西方截然不同,它們是否甘願與國企分享新技術和大數據,甚至容許中國官員植入式摻手管理?外資巨企對進入中國的態度會否生變,可視為評價內地互聯網企業前景的另類指標。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