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7月1日

李道

回歸二十年 人心未回歸

毫無疑問,香港政權縱已回歸,香港人心卻未完全回歸,甚至還出現愈要愛、愈成恨的境況。

要談香港人心是否回歸,不得不參照港大民研的身份認同調查。不過,先要說明一點,坊間每多選用把「香港人」與「中國人」二元對立起來的民調結果(甚至加入「香港的中國人」和「中國的香港人」四元來問),但這並非身份認同的最佳反映,例如你問球王美斯:你會稱自己是「阿根廷球員」,還是「巴塞羅拿球員」?如此問法,豈非逼人左右為難?答「巴塞羅拿球員」,難道代表美斯否定自己的阿根廷人身份?答「阿根廷球員」,則肯定會遭球會粉絲批評。其實,答A而不答B,並不代表愛A而不愛B,根本無必要排他地二擇其一。

球王美斯 身份難答

的確,較諸二元對立,港大的另一種包容性評分問法,才能更切合實際情況。即是把問題改為:「請你用0至10分表示你對『香港人』/『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感」。再以前例說明,美斯盡可兩皆回答10分,或者稍有差異地評以9分、8分之類,實無必要「含淚投票」作出取捨(這非一人「只得」一票)。其實,在「香港人」和「中國人」之間,二元對立的問法相當於要答一個0分、另一個則是10分;實際上,兩者身份認同程度未必就是「零」與「一」的關係。

港大一直都有提供「二元問法」與「評分問法」兩項民調結果;後者便反映回歸以降,歷年來市民對「香港人」的「認同度」都在7.4至8.4分之間徘徊,對「中國人」的「認同度」則在6.5至8.1分之間。可以看到,「香港人」的評分一般高於「中國人」,但兩者差異不算太大,並不存在一個10分、另一個0分的關係。

回歸20年,兩個身份認同評分一直有升有降、跌宕起伏。

查回歸早年,大概基於「恐共」心態,「中國人」評分便見反覆下探,但都企於7分左右;至於「香港人」評分,其實亦有下跌趨勢,顯示回歸之初市民一定程度上自我認同模糊。

不過,隨着「一國兩制」落實,1999年後兩個評分皆止跌回升,2001至2002年間的「中國人」評分便曾攀至8.1創下歷史紀錄,「香港人」評分亦一度升至8.4的史上高位。

政經動盪 影響評分

踏入2003年的香港黑暗時期,既有沙士來襲,經濟亦陷低谷,政治上還有23條立法、七一大遊行等,社會氣氛固然愁雲慘霧。不過,同年年底的「中國人」評分仍有7.5,僅比3月高位下跌0.3分;更值得留意的是,「香港人」評分竟為7.4,比3月高位急瀉0.6分,並且創下歷史最低。也就是說,相關政經動盪並未重挫市民對「中國人」的觀感,反而是「香港人」自我認同遭受嚴重衝擊。

2003年後,內地推出大量支持香港的措施,包括CEPA及自由行等等,「中國人」評分再度重拾升軌,並且一路升至2008年高達8分,同期「香港人」也升至8.1分左右,兩者升勢可謂「拍住上」。

的確,由1999年開始,一直到2010年以前,「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基本上是同時升降、差異不大。「香港人」評分高於「中國人」評分的幅度,10餘年來均不超過0.5分,個別時刻「中國人」評分且比「香港人」評分為高。

2010年,確是一個重大分水嶺,兩個評分開始分道揚鑣。「中國人」評分在該年急瀉0.5分之強,此後並一直反覆下跌,到2013年還跌穿7分,直至最新2017年中僅得6.53分,創出回歸以來的最低。

同期,「香港人」評分則維持在8分水平附近,沒有同步地大幅下降。換言之,「香港人」與「中國人」的認同距離急劇擴大,自2010年開始,差不多持續有1分差距,最誇張的2014年更相距1.64分,當時「中國人」評分也創下新低只有6.54分,最新2017年中的差距則是4.4分。

2010年究竟發生何事?經濟上,香港已漸漸擺脫金融海嘯拖累,恒指更由10000點的低谷飆升至25000點;政治上,還第一次通過政改「起錨」方案,政治氣氛不算太壞。問題相信出在民生與觀感方面,2009年的「一簽多行」政策,其不良效應逐漸浮現出來,擾民問題日益嚴重,不單爆發奶粉荒,還出現孕婦床位荒,內地旅客的不文明行為成為針對對象……

凡此種種,「中國人」的標籤逐步負面化,彷彿就跟「不文明」3個字劃上等號,市民難免恥與內地人共用「中國人」稱謂。在此基礎上,加之及後的國民教育風波等,幾乎每次發生涉及中國大陸的政治事件,都令青年們進一步抗拒「中國人」身份。

「身份」之比 互有勝負

的確,青年本來反叛,愈是強迫去愛,反而愈是累積恨意。回歸以來,18至29歲青年認同「中國人」身份的評分,雖比整體為低,但差距並不太大,最高時還有7.8分。由2003至2010年之間,或因青年對23條較有意見,相關差距明顯有所擴闊,但其「中國人」評分仍有7分左右。

然而,到2010年後,青年的「中國人」評分卻如崩塌一樣,2011年底至2012年中便銳挫足足1分之多,非但由6.1分直插到5.1分,近年還進一步下跌, 持續徘徊於5分以下的不及格水平,最新2017年中還跌至4.4分歷史新低。也就是說,值此回歸20年之際,青年要在傾向「不認同」「中國人」身份的情況下渡過。

在此補充一點,在「中國人」評分劇減的同時,青年對「香港人」評分雖見上升,惟幅度卻不算很大,例如2010年創下8.6分的高位之後,去年最新數字則為7.9分,湊巧地跟1997年回歸時一模一樣。此外, 青年跟整體市民對於「香港人」的評分,很大程度趨於一致,說明青年人並不特別喜以「香港人」自居——或者說,全港市民都同樣喜以「香港人」自居。

走筆至此,有兩個重要問題值得思考:首先,當然是如何引導香港市民人心回歸了。在愈要愛、愈成恨的前提下,怎樣重塑大眾特別是青年的國民身份認同?這對整體地傾向認同香港市民屬於「中國人」的多數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議題——畢竟,最新整體「中國人」評分是6.53分,30歲以上者評分更為6.9分。

不過,第二條要思考的問題是:認同「中國人」身份真箇必要嗎?以至必須作為社會引導的身份認同方向嗎?對於本來就傾向不認同「中國人」身份的人——特別是時下青年——來說,則肯定是個有必要重新釐清的大原則了。

其實,來到回歸20年的今天,香港還要糾纏於以上問題,包括仍未弄清香港市民的身份認同,無論答案如何,均實屬不幸。最後,筆者只能重申多次:經驗說明,愈要愛、愈成恨。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