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5月13日

葉兆輝 程綺瑾

如何應對藍鯨挑戰

近日媒體多有報道「藍鯨遊戲」引發的青少年自殺問題,值得各界關注。該遊戲在2013年於俄羅斯社交網站興起,陸續傳至中亞、歐洲等地,透過各種高壓手法強迫參與遊戲的青年在50天內不斷按指示自我傷害,並於第五十天以自殺「贏出」並結束遊戲。根據媒體報道,該遊戲至今已導致過百名年輕人輕生,甚至傳出遊戲已開始於中國大陸的社交媒體運作。我們無法逐一核實傳媒報道的情況,但認為這是一個契機來討論社會各界該如何應對此類威脅生命的「病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藍鯨遊戲」並非一個應用程式,可以從電腦或手機裏一鍵刪除,而是類似「真心話 大冒險」的遊戲,可以由某個個人簡單地發起。因此應對此類風險時,尤其需要社會各界協力對抗。

肯尼亞政府果斷打壓

政府層面,我們了解到在非洲的肯尼亞,當地政府留意到該遊戲與3宗自殺個案有關之後,即刻勒令當地的各種網站移除該遊戲。他們並致函給Facebook、Twitter、Google、YouTube等社交媒體,懇請他們高度警惕該遊戲的危害性,遏止該遊戲的擴散。肯尼亞政府的做法值得其他政府仿效。在政府層面做出統一的規管及應對,其影響力和效率會大大超過個體的應對。據傳媒報道,本港警方也已着手調查該遊戲是否已在香港擴散。除警方外,如果政府可以統一警示其他持份者,例如網絡服務提供商、教育工作者、醫務人員、服務青少年的社工等,密切留意事態,協調應對,效果將更好。

青少年須要保持堅強的信心抵抗同輩壓力。當你的朋友要求你加入此類遊戲時,請停一停、想一想加入的後果和對自身安全的危害。如果你感到遲疑,請向一名你信任的成年人,例如父母、老師、社工或警察求助。請緊記,這類遊戲的所謂「挑戰」是一種操控人心的噱頭,能夠對這種操控說不才是勇者的行為。除了拒絕你的朋友外,你還可以向前走一步,說服他們立即退出這種害人害己的遊戲。

家長或教育工作者亦都須要更多留意孩子或學生的異常行為,包括突然有不明來歷的傷口、人際關係變差和在互聯網搜尋自殺的方法等等。如果你懷疑他們正在參與該遊戲或其他鼓吹危險行為的遊戲,請先不要批評或責罵他們,而是以聆聽的方式評估他們的現況,例如詢問他們在多久以前開始接觸這類遊戲,或曾經跟從遊戲的哪些指令;他們是否有自我傷害的想法甚或計劃,然後向他們解釋這類遊戲背後的事實和危害,請他們立即退出遊戲。如果遊戲已對他們帶來身心創傷,家長或老師都應該及時鼓勵、陪伴年輕人去尋求專業的治療或輔導。後續也須要繼續留意他們是否確實退出了這類遊戲,並陪伴他們確立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普通的網民請停止擴散此類遊戲, 若有見到有人發起或參與此類遊戲都應該向網站管理員舉報。我們見到有網民特別製作了一個「反藍鯨遊戲」,裏面包括50種搞笑有趣的挑戰(例如「穿兩種不同顏色的襪子」,「邀請一個朋友和你一起看一部童年時覺得很搞笑的動畫」等)。在巴西,也有網民發起「粉紅鯨魚」、「黃色水豚」活動,鼓勵身處心理危機的人勇敢向專業人士求助。這種奇思妙想都是對抗「藍鯨病毒」的一劑良藥。

除了應對該遊戲之外,社會各界都須留意令到這類遊戲得以擴散的土壤。例如,傳媒報道有一些網民認為「藍鯨遊戲」的參加者死不足惜,並認為只有愚蠢的人才會向遊戲主腦交出在現實生活中足以威脅參加者的把柄,例如女生的裸照、家人姓名住址、身份證副本等。這反映了許多人對意圖自殺或遭遇網絡欺凌的人士欠缺同理心,甚至認為他們沒有被救助的價值,「早死早着」。這種責怪受害者的言論,實在阻礙有自殘或自殺傾向的人對外求助,亦不利他們重新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惟有在他們身邊建立包容、支持的社會氣氛,加強對學生、家長、教師和公眾的精神健康教育,鼓勵身處風險的人士積極求助,才能長久地防範類似「藍鯨」之類的「病毒」帶來的危害。

(鳴謝︰多謝黃怡、陳樂然、甘顯麟為本文提供寶貴意見)

葉兆輝為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

程綺瑾為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