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5月3日

王于漸 大講堂

新經濟中的科學與博雅教育

港科院早前發表關於「科學、科技和數學教育」的研究報告(徐立之報告),指香港中學課程及大學收生標準引致對科學教育重視不足,窒礙香港創新科技生態的發展。

事實上,香港教育的另一失誤因素(研究報告未有提及),在於近20年來,高中及高等教育方面投資不足,亦導致經濟表現欠佳;數理科目教育不獲重視,將打擊經濟前景。此兩弊端,必須同時作出修正。

過去40年來,美國新經濟興起,所產生的職位對擁有科學知識與技能紥實根基的工人需求甚殷。在中學階段打好數理教育基礎,對學生日後吸收更高層次知識,實在至關重要。

大專或大學畢業生中科技人才比率偏低,是引致美國勞動力工資不均的一大原因。人文學科畢業生多,而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畢業生少的現象,令新經濟中相關技術人才短缺情況更形嚴峻。

美國勞工市場缺乏技術勞工,一直拖累美國經濟生產力和增長,雖然今年3月失業率僅為4.5%,但其實另有5.2%就業人口不能就業,正領取傷殘津貼。反觀香港,由於勞工市場人力供應緊絀,失業率持續偏低;30多年來,本地工作人口(尤其是年輕一輩)增長非常緩慢,除了人口老化的因素之外,亦由於在政治層面抗拒輸入技術人才和吸納外來技術移民。

「戈壁沙漠」說法

無論本地抑或外來投資者,均會選擇把資金投放於可招攬到所需技術人才的地方;缺乏所需技術人才,就有需要吸引外來技術人才。

以色列之所以能在過去20年成為創新科技重鎮,有賴大批外來科技移民。隨着蘇聯解體,猶太裔蘇俄與東歐人獲准離境,成為以色列新經濟的龐大生力軍。香港在1960年代的經濟奇蹟亦與此類同,有賴於1945至1951年間因逃避中國內戰及共產政權而來港的創業人才。

深圳成為科技創新中心的重大發展,是由於作為國內首個經濟特區的地位,以及毗鄰香港的優勢,吸引國內各地以至境外畢業生和技術人才。

對於香港這類開放式小型經濟體,要吸引商界投資,推動以創新科技為本的新經濟, 具備大量STEM畢業生乃必須條件。不少論者以至經濟學家認為香港未能成功發展創新科技新工業,乃政府的「積極不干預」政策(positive non-interventionism)之過。

這些批評多是意識形態驅使,缺乏實質理據支持。不管採取如何寬鬆的制度與積極的政策,以矯正市場失誤和資本市場不完善之處,抑或向創新科技業界提供稅務優惠、土地資助,都不能彌補人才不足之弊。而在新經濟中,這正是吸引投資的先決條件。

我對我所稱「戈壁沙漠」的說法深信不疑:即使整個世代均推行最優厚的制度、政策,也難望在浩瀚沙漠之中扶植出新興工業,皆因無人願意往那裏生活。無論政府推行任何制度和政策,沙漠仍是荒蕪之地。

回歸以後,香港特區一直託庇於「一國兩制」,閉關自守,除了基於家庭團聚來港定居的內地人,外來移民一律拒諸門外。新加坡在發展新經濟商務方面取得較大成效,在於致力從入境政策入手,吸納外來(尤其是中國)技術人才;有關新加坡在政策或稅務優惠較為優勝之說,往往言過其實。

經濟前景關鍵

據2011至2012年統計資料,香港年齡介乎25至34歲的人口中,持有大學學位的比率在2011年僅佔34.7%,新加坡在2012年則為49.3%;同期介乎35至44歲的組別,兩地的比率分別為24.8%與40.4%。香港既未能吸納高學歷、高技術的工作人口,加上教育投資失陷,在新經濟活動方面落後於新加坡,又豈足為奇?

這並非表示人人皆成科學家、工程師或科技人員,但的確會有更多的職位要求就業者具備一定程度的科技技能,新經濟中的工人必須通曉科學與技術方面的基本原理,以利終身學習。

新經濟中的就業者,縱使仍以人手作業佔大部分,但亦要擁有科技基礎知識,以解讀技術報告、操作各種設備,並進一步獲取科技方面的新知和技能。技術工人仍以人手作業。

就以保健、運動、美容服務為例,都會與時並進,日益與知識、科技掛鈎。隨着顧客講求飲食營養和保健,以至烹調食物的知識,飲食業亦會經歷類似變化。

醫學日漸昌明,由醫生以至護士均須具備更深厚的專業知識,行內機構亦將增聘在科技方面訓練有素的支援人員;整體而言,這種趨勢會遍及愈來愈多行業。

影響所及,各行各業都將與科技高度結合。審判日的寓言說數碼和資訊科技、人工智能與機械人科技會取代工人,則未免以偏概全;部分非技術工人固然難免被取代,但其他工種人手需求亦會增加,所謂取代,無非是新科技中經濟學者所謂的「替代效應」(substitution effect)而已。

此外,新科技亦令人手需求增加,經濟學上名為「收入效應」(income effect)。新科技令收入與財富增加,貨物與服務的需求亦增大,這對就業的影響就決定於「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之間的相對作用,並且視乎技術工人與非技術工人的相對供應情況。若非技術工人過多,失業率將會上升,而兩類工人的待遇差距亦隨之擴大;若技術工人供應充裕,則較少非技術工人失業,兩類工人的待遇差距亦較小。

邁向新經濟

要邁向創新科技經濟,必須解決人力資本短缺問題,當局須設法採取相應措施,加快教育投資,吸納外來人才。在人口老化與年輕勞動力短缺的形勢下,單靠教育投資已不足以解決問題。

目前,來港定居的內地移民不外兩類,絕大多數是家庭團聚,以非技術工人為主;另一類為數較少,屬高技術以及高教育程度,往往在香港或海外大學畢業後在港就業,多為任職商界或金融界而非科技界者,包括少數受聘於本地各大學的文理學科傑出學者。

政府須加倍努力,吸引科技人才來港,其中須面對房屋、就業、簽證三方面的障礙,只要簽證與房屋問題得以解決,各地企業有信心可在香港境內聘用人才,或自海外招聘人才來港,就自然不愁職位供應。

聚焦教育一環,理應重新審視學校課程改革與收生標準。港科院的研究報告,指本地中學生在STEM範疇知識基礎薄弱,有近半高中生完全欠缺理科知識基礎。2012年,學生選修高等數學科的比例為23%;2016年推行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簡稱HKDSE)之後,比例更降至14%。

超過三分之二的HKDSE 考生,除中、英、數和通識4個核心科目以外,只選修兩個其他學科。以4個核心科目為主導的編排,變相壓縮選修學科的空間,亦引致學生放棄選修理科科目。

研究報告提出幾項建議,包括減少高中課程核心科目,平衡文理學科教育,雖然並無建議應刪減哪些科目,但通識科顯然應從核心科目中剔除,或改為不計成績等級,只有合格或不合格之分,讓學生可較為均衡地選修文、理科目。

報告亦作出明智建議,例如為學能有別的學生提供不同程度單元;確認高等數學的重要性,吸引學生選修;呼籲大學檢視現行收生標準,通過矯正核心科與選修科的失衡現象,在文、理學科之間取得平衡。

通識與博雅(Liberal Arts)教育之別

核心科目包括通識元素,學科選擇一直備受掣肘。把通識科納入核心科目之中,原意大概在於鍛煉學童思辨能力的崇高理念,但通識科傳授的技能,其實較切合非理科的選修科。

鑑於本地大學學位僧多粥少,面對競爭激烈的現實環境,絕大部分中學生(尤其對學習能力和取向缺乏自信者)都趨向於選修理科以外學科,以期在公開試過關,考上大學;而家長甚至校方在有關問題上的取態,亦每多助長此一趨勢。

通識科往往被誤解為與通識無關的博雅教育學科。博雅學科其實是涵蓋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等學科的大學教育理念,在古典傳統中視為凡自由人所應具備的普及知識,通常指非關專業、職業或技術教育的研習。基於此義,把通識科從核心科目中剔除,對有意選讀博雅教育學科的學生更為有利。

闡釋博雅教育理想的最佳例子,莫過於在研究院階段才開始教授專業學科的美國高等教育模式,其背後理念在於大學生年紀尚輕,應保持靈活敏銳的心智,廣納各種人文知識,有利於日後成為社會領袖或各界翹楚。當然不論在任何社會,並非人人皆可以成為領袖或翹楚。

博雅教育的平等理念,在於透過教育構建開放平等的社會,讓公民得享自由與公民權利。實際上,此中必須包括覓得與性情、才能互相配合的工作或職業,要是未能達此目標,教育無疑流於失敗。不管過去、現在抑或將來,沒有工作,又那有公民權利可言!

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及黃乾亨黃英豪政治經濟學教授

重溫王于漸教授文章中英文版,可登入信報網站:www.hkej.com或以下網址:www.wangyujian.com/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