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4月24日

洪為民

擁抱大灣區 深港合作從「心」出發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筆者相信這對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常態化合作機制、協調三地基建及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品牌有很大幫助。

粵港澳大灣區由廣東9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及港澳兩個特區所組成,總面積5.65萬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末,粵港澳大灣區區內總人口6765萬,GDP總和約為1.3萬億美元,區內進出口貿易額達1.5萬億美元。大灣區亦擁有世界級的海空港群,機場年旅客輸送量接近1.4億人次,港口集裝箱輸送量接近7200萬標箱。隨着港珠澳大橋、高鐵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珠三角區域逐漸一體化,有利形成高端、開放、創新、具實力的「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體。

大灣區的優勢互補

長久以來,香港和廣州、深圳、東莞、惠州、江門等城市都有密切聯繫。2015年5月,中國社科院發表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指香港「創新不足、守成有餘」。但是香港在法治程度、制度建設、基礎設施、衞生與教育、商品市場效率、勞動力市場效率、金融市場發展水準等方面還是要比任何一個內地城市要高,只是近年一直找不到新的增長點。深港密切合作成為雙子城,那就是強強聯合。深圳近年致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已形成良性循環,是繼美國矽谷後的全球第二個創新科技之都,在應用技術方面領先。

香港是全球服務業主導程度最高的經濟體。然而,香港現時依重傳統的支柱產業,即貿易及物流業(23.9%)、金融業(16.5%)、專業服務及其他生產性服務(12.4%)、旅遊業(5%),在新興、規模較小但具潛力的產業投放資源卻有所不足,加上高地價和工資使香港的營商成本高企,不利中小企(尤其是初創企業)健康發展。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在融資市場上具有良好的結構及背景,香港在初創的天使投資,到A輪、B輪、C輪的投資,銀行借貸、上市融資,甚至私有化取消上市,以至私有化再估值再上市,都有充分的經驗。

香港的法律、金融及市場體制健全,給予國際投資者信心,加上貨幣自由流通,是進行融資的好地方。融資又恰恰是科技創新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香港的設計,品牌市場化、國際化也有很大的優勢,能夠和國際接軌。如果以香港、廣州和深圳的大學基礎科研,香港、深圳的融資,香港的品牌和設計,加上深圳的應用科技和創新,廣州、東莞、惠州的高端製造業,香港的國際貿易配套和市場化,以及大灣區的空運和海運能力, 這簡直是一條全球獨一無二的完整產業鏈。

過去一段長時間,粵港合作都處於一種不對等關係,粵港合作雖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但總的來說都是快餐式合作。有些時候香港給人的感覺就是粵港深港合作就是要對港資更加開放,但有沒有想過你香港又帶給人家什麼價值呢?而內地對香港的了解也是流於片面,文化的差異也影響到溝通的效率。

改變城市本位心態

曾幾何時,香港人對深圳的印象是羅湖商業城和東門的「A貨」與翻版碟;東莞就是一間又一間的加工廠。一覺睡醒,深圳和廣州經濟總量和香港已經不遑多讓,東莞也搞起了高科技。雖然「軟件」方面香港還是有很多領先,但是已經不容許香港帶着歧視的眼光去看這些「小老弟」。如果粵港澳大灣區還是要以某某市為中心,為龍頭的話,又會陷入以前的心結。廣州人文薈萃,歷史悠久,又是省會和五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當然認為自己是「老大」;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又是「中國矽谷」,當然也不願意做小弟。而香港過去長期是珠三角區域最發達的城市,做「老大」做慣了,那麼大家要怎麼實現精誠合作呢?筆者認為,要發展大灣區,最重要是改變心態,從城市本位變成大灣區本位;放下成見,以大灣區集體利益為依歸,從「心」出發,才能達至共贏。

香港這幾年出現一部分人仇視內地,懼怕共融。反過來,透過傳媒,這種反對內地合作的聲音又被放大,引起內地對香港的不滿和懷疑。但是,我們沒有選擇,面對全球競爭和中國走出去戰略及「一帶一路」,如果我們還是沒有解開心結,還是看不到「合則雙贏,鬥則俱傷」的情形,如何面對全球的競爭?這需要有促成合作的勇氣、魄力與幹勁。粵港兩地政府必須掌握形勢,加強聯絡協調工作,尤其是讓港深雙子城得到最好的發揮。要擁抱大灣區的機遇,雙方要以互惠互利的區域思維去協作,在「一帶一路」發展策略分一杯羮。

在粵港合作上,從深港出發,是一個很好的組合。雖然香港和深圳在很多方面仍存在着一些差異(如人口結構、產業結構、社會體制),兩地的優劣恰巧互補,可以發展成雙子城市關係(twin-cityhood)。硬件上,兩地應加強協調一些基礎建設的規劃,以機場發展為例,香港機場與深圳機場若能有效連接並作適當分工,相信雙方中短期內都沒有興建新跑道的必要。軟件上,香港雖然在若干領域上(如法治建設、訊息流通、國際聯繫)領先深圳,但當香港被批評創新力不足的時候,深圳則被評為國家最具創新能力的城市之一。香港是外商高度信賴的國際都會,深圳則充分掌握內地市場,故港深絕對有條件合力構建中外資金雙向流動的最佳通道。

以「粵港澳大灣區」為立足點,向「一帶一路」國家走出去是粵港澳很自然的發展路徑。經過多年歲月蹉跎,面對我們今天資金驅動(capital driven)的經濟模式,不少問題如物價地價高企、缺乏實體經濟支撐的問題一一湧現,香港實在需要透過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機會,藉着區域發展合作,向創新驅動(innovation-driven)的經濟模式轉型。我們不應錯過這個黃金機會,我們不是要再爭大灣區內「誰是老大」,而是整個大灣區和其他灣區經濟體,如紐約灣、東京灣、倫敦灣比試。

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品牌

灣區城市群經濟在世界上不是新事物,只要我們自己改變城市本位的思想,對外宣傳的時候突出大灣區,就能夠逐漸建立起「粵港澳大灣區」的品牌。「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即使在今天就已經比紐約市和三藩市灣區高,將來如果建立起「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專業服務中心,「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智造中心,「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中心等品牌,決定有機會爭做世界第一的灣區品牌。

要加強大灣區合作,必須在人流、資金流、物流和訊息流四方面加強流動。由於「一國兩制」及國家金融還沒有完全開放,今天路路暢通還未實現。一些歷史的原因,大灣區內的基建設計也不完全科學。要建設好大灣區,中央和各地政府應該在基建方面更科學的規劃和加強投入,建立真正的「一小時生活圈」,並對大灣區居民的出入境提供便利。廣東省和各自貿片區,也應該攜手港澳,向中央爭取更寬鬆的金融政策,便利資金流。

科技合作

筆者認為深港科技可以從多方面深入合作,例如大數據、智慧型城市、移動互聯網、雲計算、電子政務、數碼娛樂、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等。過去深圳欠缺世界頂級的大學去培育優良人才,基礎研發機構也相對不多。香港有10間大學,當中有數間更是世界排名100大的大學。在科技合作方面,港深可以發揮協同效應,把全國乃至全世界優秀的科研人才集聚在一起。港深無論在人才上、企業上,都有一定的合作空間,互補長短。我們下一步應一同思考,如何加大、加快大灣區在人才、科研、產業、企業之間等創新要素的流動,借助香港這個平台協助人才更市場化、國際化;在產品的科研、服務的創新方面多作投放,協助企業及產品「走出去」。

專業服務合作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在2016年香港「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的講話,特別提到了香港服務業專業化優勢。「一帶一路」建設涉及海量的商業活動及跨境貿易,需要專業服務配套以作保障。香港有良好的制度,在法律、會計、金融、工程等領域均設有與海外標準接軌的嚴謹監管機制,通曉兩文三語的人才具備國際視野,受到中外機構歡迎及信賴。國企和民企走出去,需要做可行性和顧問報告,而商務諮詢、協約、糾紛調解、投融資等亦需要專業服務的支援。現時有愈來愈多的內地企業準備回應國家「走出去」的戰略,對香港而言這是一次歷史性機遇。但是香港土地和工資相對較貴,而且人口基數少,而專業服務其實是「知識型勞力密集」的,所以不少香港或者國際專業服務機構,都會在深圳建立面對內地客戶的中心,配合香港的國際窗口,從事融資合併等服務。長遠來說,打造出「深港『一帶一路專業服務中心』」的品牌,成為協助內企走出去的跳板,並船出海。

擁抱大灣區機遇,需要從「心」出發,摒棄互相爭先的心態,在珍惜自己的優勢和價值的同時,也看到對方優勢和價值,才能一同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品牌。我們尤其應以深港合作為切入點,以科技合作、金融合作及專業服務合作為契機,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帶一路」及世界舞台綻放光芒。

洪為民_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