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2月17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中國高中教育巨變

今年,2017,也許是中國教育巨變之年。

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將帶頭實行高中課程改革,其他各省也會在以後幾年陸續實施改革。這次的課程改革,連帶着大學入學的改革。在考試統治教學的中國,這次改革是「來真格的」,肯定會引起實質性的變化。

改革要暑假後才開始,高中3年,起碼要3年才完成一個循環,因此,改革是否有成效,目前當然是言之尚早。不過,了解一下改革的內容,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學生的選擇,一方面旨在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靈活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照顧學生的個別興趣和個別差異,總的概念上是「以人為本」。高中課程,以往是文、理嚴格分開。高考的計分是,語文、數學、外語是必修的;理科看物理、化學、生物;文科看政治、歷史、地理,學生就在只能在這兩個「套餐」中選擇其一。

以人為本 不分文理

以上海為例,改革以後,學生在高中都要修13門課——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訊息科技、體育與健身、藝術、勞動技術。全部學生都要修這些科目,期望學生全面發展,不再像現在,理科的只念理、化、生;文科只念政、史、地。

如此,豈非學生的課程就比以前更加擁擠了?改革的關鍵,在於高考的計分。這13門課,學生都須要通過「及格考試」;也就是說,考試的結果只有「及格」與「不及格」兩個級別。而及格考試是「隨考隨清」,在高中3年裏面隨時可以考,及格就可以了;考試及格了,也就念完了。

可以說,這13門課要求的是基本掌握,沒有篩選的作用,是普及性的學習,也可以說是中學畢業必須跨過的一個門檻。「及格性」考試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也是改變華人社會「不考不教」的關鍵一招。成敗與否,人人拭目以待。

不過,高考(也就是大學入學)就不一樣,仍然難免是擇優性質的,要計算分數,但是只算6個科目,叫做3 + 3。頭一個3,是必修的語、數、外,每一門滿分150;後面的3,學生選修,可以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6門之中選3門,每門滿分70。如何選法,沒有限定。滿分是660分。

附加的一個改革是外語「一年兩考」,也就是說學生有兩次機會,大學入學可以較高成績計算。仍以上海為例,外語包括英、日、俄、德、法、西6種語言。

上述只是一個大概,其中一些細節,筆者還不太清楚。要在以後幾個月中,逐個細節詳細了解,才可以全面理解,再向讀者介紹。北京的改革,也是大同小異,只不過在課程的設置上,自然科學的理、化、生,用括號註明「含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社會科學的政、史、地,則是「含開放性社會實踐活動」。

打破傳統 學生走班

需要說明的是,高中的課程改革,並非只是在科目結構上的調節,更深刻的改變在於課程的內容。教育部下面有一個260人的專家組,經過兩年的時間,每一門課程都做了一個大翻新。將於以後有機會再介紹。

課程的改革,將會帶來學校結構性的變化。原來的學校,學生都是按照課程編班的,有時候稱為「行政班」;那的確是學校的基本行政組織,是學校的「細胞」。一直以來,「班」是學校教育的基層組織;一個班,全部學生念的都是同一個課程。

這在以往比較簡單,就是「理科班」與「文科班」。課程改革以後,學生全部選課了,每名學生選的科目不一樣,學生就沒有了自然的組合;就像大學一樣,上什麼課到什麼課堂,內地的說法是,學生要「走班」了。

那原來的「班」結構,就沒有了?筆者問過很多朋友,說法不一。有的說,中國的學校大,學生選課也許不出幾種格局,因此也許還會有「行政班」,不過也許有很多類別的科目組合不再是文、理兩類。有的說,「前3」(語、數、外)是必修的,因此也許在「後3」「走班」之餘,還可以有「前3」不「走班」的結構。

傳統結構 面臨挑戰

再有的說,反正要是不在城市,全國的高中大多數是在縣城,學生都是住宿的,宿舍原來就是按「行政班」安排的;因此即使課程改革以後,上課「走班」了,上課以外,還是按宿舍有「班」組織……眾說紛紜。

筆者如此注意「班」的變化,因為素來「班」的功能,是因為「班」是學生全人發展的基層組織。「班」與「班主任」還是廣義的「德育」代表象徵。

這不光是中國內地如此,所有華人社會的學校都是如此;所有其他「筷子」文化的社會——韓、日、越,甚至新加坡——都是如此。這也是這些社會教育觀念的反映。

筆者曾經報道這些「筷子文化」的社會,近年都發生大幅度的教育改革。都不約而同回到傳統的教育觀念,重新把「德育」(廣義的德育)放到顯著的地位,而與歐美社會的把教育歸為「知識與技能」,很不一樣。而「班」往往是知識與技能以外,學生成長的主要園地。

比如說,歐美認為「班」總是愈小愈好;東亞「筷子文化」的社會,往往認為「班」是一個群體,是學生學習群體生活的重要機制,因此不能太小。「班」有「班會」,會組織許多活動。將來沒有了傳統的「班」,學生的基層組織會是什麼?恐怕還要看一看。但從此也可以看到改革的動作之大。

更令筆者感興趣的是,教師的教研活動。在內地,高中教師一般一周授課大約12節(學生上課大約30節);其他研究教學的「教研」活動佔很多時間;這已經是舉世矚目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典範。內地負責教研的朋友有點擔心,以前因為有固定的行政班,教師的時間表容易統籌;同一個教研組的教師(例如高二物理的教師),同一科目的教師(例如群體物理教師),都有劃一的備課與會議時間表。改革以後,學生「走班」,要保持這些劃一的時間表,就很困難了。其中種種因素,筆者還未完全理解。

看來,大家都還在摸索,但是課程和高考的改革,似乎是絕對的優先處理,然後再處理其他引起的問題。這也有道理,要是許多傳統的概念絕對不能動,掣肘一定很多,課程的改革就也許寸步難行。優先考慮課程與高考,把改變學生學習放在第一位,是今天教育改革成功的關鍵。

如此看來,這次的課程和高考改革,所引起的變化,也許現在還無法完全預計。筆者原來打算了解得比較全面,再向讀者介紹。現在放棄了這種想法,因為其中涉及的細節,極為複雜,一時間無法全部理清。上述介紹與闡述,假如有錯,以後才更正吧。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