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2月16日

盧安迪 自由的國度

「主動賦能」達致「休養生息」

行政長官參選人曾俊華提出香港需要「休養生息」,在社會上引起不少共鳴,同時也出現一些誤解。有人質疑,如果香港「休養生息」,我們的競爭對手卻不「休養生息」,香港便會落後於人。然而,「休養生息」一詞其實由前後兩部分組成:休養,即休息調養;生息,即繁衍增長。就如曾俊華自己澄清,「休養生息」是指在政治方面減少爭拗,以集中精神發展經濟和民生。

多元選擇和平共處

如果「休養生息」是我們的目標,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做到呢?曾俊華在發表政綱的演說中提出答案:「主動賦能」。他相信政府應該「上善若水」,為本港人才和產業提供有利條件,讓私營部門(private sector)發揮最大的潛能和自主性。

接下來,我將會分別論述,這種促進私營部門發展的「主動賦能」管治哲學,如何能有效達致「休養」和「生息」兩點。

首先,在「休養」方面,我們必須認識到所有政府管制的本質都是劃一化(standardization)的。政府管的事情愈多,便會引發愈多爭議。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假設某國政府負責規定全國人民的衣服顏色,人們便會為那個顏色應該是什麼而「爭崩頭」。無論進行多麼廣泛、深入的諮詢,無論經過多麼民主的程序,無論最終決定人們要穿紅色、藍色還是綠色,都必然會違反很多人的意願,因而大感不滿。相反,如果把衣服交由私營市場處理,每個人都可購買自己喜歡的顏色,和而不同。

正如經濟學家Henry Hazlitt一針見血地指出:"The 'private sector' of the economy is, in fact, the voluntary sector; and the 'public sector' is, in fact, the coercive sector." 若要紓緩社會上的對立,若要減少市民花在政治爭鬥上的時間和精力,就必須減少由政府劃一規定的事情。特別是在香港這個多元的城市,在這個須要修補撕裂的時候,政府更應具備容人之量,讓市民在私營的空間表達不同的偏好,各適其適。「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之謂也。

曾俊華政綱中「取消TSA/BCA」一項,正正體現了這個智慧。市民主要反對的是,政府的強制性評核導致所有學校、所有學生都要操練。曾俊華提出取消TSA,並減少教育局對學校的細微管理(micromanagement),賦予每間學校自主的能力,於是不同學校的教學模式和壓力自然會有多元的分布,學生(及家長)可根據其興趣和需要而選擇學校,和平共處。相反,如果課程和教學模式由教育局劃一規定,不同意見的人便會爭相「搶佔」這個劃一的標準,以使之符合自己的意願。因此,政府愈是嘗試「劃一」,只會愈增加社會上的矛盾。

私營部門自主發展

至於「生息」方面,有人擔心如果政府只鼓勵私營部門發揮自主性,而非更進取、有為地增加公共開支來介入產業發展,本港經濟便會失去增長動力。

他們恐怕犯了經濟學家巴斯夏(Frédéric Bastiat)口中的「古老謬誤」——把「政府」和「社會」混為一談。

政府「有為」,不等於社會「有為」;政府「無為」,也不等於社會「無為」。政府不發號施令,不代表人們只會站在原地一動不動。我相信以香港人的智慧,只要有一個完善的法律框架,以及和諧穩定的營商環境,我們自然會懂得尋找機遇,和氣生財。

1920年美國總統選舉,美國剛剛經歷世界大戰的蹂躪,以及老羅斯福、威爾遜多年朝令夕改的「進步主義」經濟政策的折騰,共和黨的哈定(Warren G. Harding)打着「回復正常」(Return to Normalcy)的競選口號,深得民心,高票當選。

他與繼任人柯立芝總統(Calvin Coolidge)在政治上與民休息,容許私營部門發揮潛能,不但使美國迅速走出1920年至1921年的蕭條,甚至開創了經濟、文化、體育、藝術、音樂、電影發展最蓬勃的「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讀者可查找我的舊作〈Return to Normalcy——無為的美德〉)。

有一個特例必須澄清:或許有人會問,如果政府只為私營部門提供有利條件,難道不用增加土地供應,滿足市民住屋需要嗎?其實,兩者是沒有矛盾的,因為香港的土地由政府管有,這本身已偏離私有制的框架,本身就是一種干預;反之,政府推出更多土地給市民,恰恰符合「主動賦能」的精神。

老子曰:「太上,不知有之。」最高境界的管治者,不用三令五申,而是讓人民自行協調合作。於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曾俊華「主動賦能」的管治哲學,不與民爭利,而是讓社會「回復正常」,讓每個香港市民盡展所長,在和諧的氣氛下一起建設香港,這無疑是呼應着老子口中的境界的。

盧安迪  史丹福大學經濟學系博士生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