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月18日

王永平

民主派與建制派可如何投票

我認為今次特首選舉是回歸近20年來最影響香港未來民主、社會、經濟發展的大事,所有把香港利益放在首位的港人都應該關心這次選舉,全面和客觀衡量每名參選人是否適合帶領和團結港人,然後透過不同渠道表達自己的意見。我打算就這議題寫一系列文章,希望可以發揮一點積極作用。

隨着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向中央請辭職務,並表示有意參選後,角逐下屆特首寶座的人選分別是兩位司長(包括已辭職的財政司司曾俊華)、前保安局局長、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以及退休法官胡國興。每名參選人須獲最少150名選舉委員會委員提名才可成為候選人;提名參選人必須記名,而投票候選人則不用記名。讓我首先分析提名形勢。

先說手握325張選委票的民主派。他們已達成共識,把提名與投票的決定分開處理,即可以提名予某參選人,而最終投票給他人或投白票。民主派尚未決定如何行使其提名和投票權。

在選委中佔三分二大多數的建制派,理論上有足夠票數提名全部4位參選人;即使撇除胡國興,建制派也可以讓3位建制派參選人「入閘」。由於提名是公開的,絕大多數建制選委便像以往一樣,希望得到較明確的提名指示,避免提名一名中央其實不喜歡他(或她)當選甚至「入閘」的參選人。

讓我在提名抉擇上給民主派和建制派幾點意見。

我曾撰文鼓勵民主派在今次特首選舉中發揮正面作用,其中一個考慮是,讓肯定拿不到多少建制票的胡國興有足夠提名票成為候選人(見《民主派可在特首選舉發揮巨大正面作用》,刊2016年12月28日)。因應最新情況,下面將進一步解釋我的看法,以及提出一個以民意為依歸的提名方案。

講原則,民主派積極參與選委會選舉並成功取得破紀錄的佳績,原本目的是不要梁振英連任特首;梁振英放棄角逐連任,令這個目的不勞而獲後,民主派便須回歸初心,爭取有別於八三一決定的普選框架。

再講爭取普選。暫且放下八三一決定的提名委員會小圈子組成不變的問題,其建議的提名門檻,即參選人須獲逾半數選委提名(相比現時選委會的八分一選委提名門檻),被民主派(及不少港人)視為違反公平和合理的普選標準。當時主流民主黨派提出公民提名(候選人),亦有一群非建制學者提出公民推薦方案,通通不獲中央接納。今天有民主派人士提出,假如某個參選人獲一定數量的選民(例如5萬名)支持,他/她便可從民主派手中拿到150張提名票。

我認為上述構思值得考慮,但在落實時需要避免挑起是否符合《基本法》的爭拗或陷參選人於不義。換句話說,民主派毋須就此事舉行一個正式的公民提名或推薦活動,並要求有興趣的參選人參與其事。

我建議的方案是民主派進行一個較大規模、專業及有公信力的民意調查,從中取得各參選人的民意支持度。假如某參選人的支持度達到預設門檻(例如5%),民主派便可在他/她要求下,考慮提名他/她,以不超過150張票為限。其他考慮因素可以包括參選人的政綱是否符合或不違反民主派某些關鍵立場。換句話說,任何達到最低民意門檻的參選人(不論政治立場)都可以向民主派求票;但民主派可保留要求該參選人作出某些承諾的權利。

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在早前的專訪中稱泛民為「朋友」,並期望每名參選人在特首選舉中團結港人,因此中央沒有理由視獲民主派提名的參選人為「敵人」。不少建制選委在提名上有選擇困難,以至放棄提名的情況下,民主派可以乘機宣揚民主,公開表明會考慮協助有一定民意支持的參選人取得足夠提名票,藉此擴大小圈子特首選舉的公民參與程度。

此舉會提升普羅大眾對各候選人的政綱及其表現的興趣,令民意在選舉上發揮前所未有的影響力(港人擁護是中央對特首的一個要求)。更重要的是,無論最終誰人勝出,市民在重啟政改時會更不接受高提名門檻的普選方案。

相對民主派,大多對建制選委在今次特首選舉上依然擺脫不了對中央唯命是從的心態,在得不到中央指示前,他們便根據不同內地官員或權威人士的提示作出決定。其實,與其猜度上意最終屬意誰人當特首,建制選委不如嘗試做個有自由意志、並以香港利益為本位的港人。

根據中央對特首的4個要求,合理假設是4位參選人都是愛國愛港的;他們在能力和港人擁護上是否達標,中央還有很多時間觀察,毋須在提名前分出優劣;同時,在提名階段,哪位參選人最得中央信任並不重要(中央也不會正式表態);再說,今天國家主席習近平已成為中央的「核心」,我不相信會有內地官員或權威人士說他/她是代表「核心」傳話,提名或不提名某位參選人的。

因此,我希望建制選委根據各參選人的立場、政綱、能力等客觀因素,提名他們最認同的人選,而不是猜度上意,投(提名)中央所好,或者惟恐中央不高興,不提名某參選人。可惜,對不少建制派人士,我的希望肯定落空。

特首選舉(一)

請登入信報「信博」發表意見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