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0月6日

丁望 思維漫步

40年前倒江青 葉帥改變歷史

40年前(1976年)的10月6日,毛扶持的江青集團倒台,這就是具歷史里程碑標誌的10月事變。不開一槍,而以非常手段扣押江青等人,是很成功的「政治手術」。葉劍英和華國鋒、汪東興改變了歷史,為結束毛文革建立了政治基礎。

毛文革爆發50年和江倒台40年的歷史糾結,引發網絡平台的爭議。極毛派藉「反歷史虛無主義」口號,重樹毛的「高大形象」;以戚本禹回憶錄在港出版之事,替毛文革和江集團翻案。反思派則呼籲正視文革遺毒、警惕左禍延續【註1】。

本文面對兩派爭議,疏理10月事變,述評的要點是:毛文革後期(1973-1976年)政治博弈的三大勢力,宮廷禁衞軍8341部隊的釣魚台行動。

毛於1976年9月9日亡故,中共黨政軍面對權力重組的困擾。9月9日前,第一代的總理周恩來和人大委員長朱德,分別在1月、7月病故;中央副主席、第一副總理、軍委副主席兼總長鄧小平,則在1976年4月被撤職,處於半軟禁狀態。當時舉足輕重的政治權要,是上述的葉、華、汪和毛妻江青。

前3者的當時職務是:

葉劍英(79歲,1976年齡,下同),中共中央副主席、軍委副主席兼國務院國防部部長;

華國鋒(55歲),中央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兼公安部部長;

汪東興(60歲),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央警衞局兼8341部隊(中央警衞團)政委。

以解構的視角,分解「一黨領導」體制的權力結構、政治集團、歷史淵源,並解讀相關政治訊息釋放的政治符號,可以重構毛文革後期政治博弈的場景。

毛文革後期的政治集團,可粗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老幹部集團。以周、葉和小平為核心,包括第一代的朱德、陳雲、李先念、聶榮臻、徐向前、粟裕、楊成武、耿飆、張愛萍,第二代的胡耀邦、萬里等。

第二類,極左集團即江青集團,官方稱為四人幫。包括江青、工人造反派王洪文、原上海宣傳官張春橋和被稱為「筆棍子」的姚文元,都是十屆政治局委員(1973-1976年)。其中,王是中央副主席,地位僅次於毛、周,是毛在1973年前確定的「黨接班人」;張是政治局常委,曾預定為「總理接班人」。

誰能先下手 要看槍桿子

第三類,第三勢力。這是筆者在七十年代發表研究論文提出的概念,指介於老幹部集團與極左集團之間的政治勢力,代表人物是華國鋒、汪東興、紀登奎、吳德和軍方的陳錫聯、「大寨農夫」陳永貴等,都是十屆政治局委員,多為文革期間毛提拔的第二代幹部。

他們一方面崇拜毛,聽從毛,另方面又不滿江集團到處樹敵、一味鬥爭的「極左慣性」,不相信他們能應對政治和經濟亂局。他們服從毛的指示,避開否定文革之嫌(小平和張愛萍、胡耀邦等,在1975年批左整頓中有否定文革之嫌,招致第二次倒台),既與江青周旋,又與周、葉等有溝通和某種程度的默契。這正是第三勢力不同於江青集團之處。

據《葉劍英年譜》(下稱年譜)、《張耀祠回憶錄》和中共中央紅頭文件(1976年第24號、1977年第10號、1977年第35號)等解密檔案,「誰先下手」是政界的一大懸念。

政治局委員、軍委常委聶榮臻,於1976年9月21日派親信楊成武(代總參謀長),到北京西山葉劍英住所轉達意見:防止四人幫先下手(把小平暗害,把葉帥軟禁),「採用黨內鬥爭的正常途徑來解決他們的問題,是無濟於事的。只能我們先下手,採取斷然措施,才能防止意外。」(年譜,頁1111)

「先下手」是博弈各方都有的謀略,但誰有「先下手」的條件、優勢才是最重要。「先下手」的優勢,在於掌握黨中央的話語權、軍委決策權和軍方高層支持、宮廷禁衞軍8341部隊的參與。葉、華、汪的合作,是老幹部集團和第三勢力的聯合,創造了「先下手」的條件。

9月9日之前,3人早有交往,在試探、溝通中建立了「聯手」的共識。9月9日後,3人就「具體行動方案」頻繁交換意見。10月2日,葉到中南海汪住宅密談,並與汪共晉晚餐,餐後再往華住宅密談。3日、4日,汪奔走於葉、華兩處,「3人意見完全達成一致」(年譜,頁1113),決定於10月6日採取非常行動。

從9月9日至10月6日前,葉接見了陳雲、李先念、鄧穎超和軍方的粟裕、楊成武、宋時輪等交換意見。

江集團亦早有「民兵動員」,打算武裝上海民兵「保衞」上海據點,但他們缺乏軍方、宮廷禁衞軍的支持,亦無黨中央話語權。

10月6日的釣魚台行動,由汪東興指揮8341部隊執行,分兩部分。一是以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之名,請常委王洪文和張春橋到人民大會堂、姚文元列席。他們各自到會場便被拘押帶走;二是中央警衞團團長張耀祠帶人到釣魚台,把江青和毛姪子毛遠新扣押帶走。

從6日深夜至7日凌晨,政治局緊急會議在北京玉泉山舉行,華國鋒通報江集團倒台事,提議由葉當黨中央、軍委的主席,葉堅辭,會議通過由華擔任此兩職務。

註1:http://www.celebritiespress.com.hk/01160512.htm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