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7月6日

鄭宏泰、陸觀豪

從制度創新角度看一帶一路倡議

對於由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外社會的評論可謂此起彼落、褒貶不一;當然也有「內熱外冷」或是「務虛務實」之辯。在本系列文章中,我們想從制度創新的角度入手,一方面扼要點出新鮮事物的特質,尤其是難有先例可循,所以只能如鄧小平所說的「摸着石頭過河」,並要抱着隨時遭遇風險不測的戰戰兢兢心態。另一方面,則會採用商界或學術界常用的「強弱機危」模型,概括談談其發展空間與潛在挑戰;而用作分析的資料,主要來自國際上不同著名研究機構或部門公布的統計數據,如聯合國、世界銀行、世界經濟論壇、中國外交部和商務部等。

五個標準衡量創新

首先,何謂創新?按經濟學巨匠熊彼得(J.A. Schumpeter)的簡單說法,是「推行新組合」(carries out new combinations),即俗語所說的推陳出新、不墨守成規,而熊彼得的精明與思想縝密之處,是進一步提出如下「推行新組合」的5個具體條件或層面:

一、引入一種新產品:該產品可以是消費者仍不熟悉的或產品的品質與原本的東西有所不同。

二、引入一種新生產方法:該生產方法並未為相關的生產商使用。

三、開拓一個新市場:該市場之前還未由別的生產商發現。

四、征服一個新原材料或半原材料供應地。不論該材料是否早已存在,還是剛剛發明。

五、推行一個新商業組織。例如製造一種專利優勢或打破別人的壟斷地位等。

按以上標準,「一帶一路」倡議無疑可以視作「推行一個新組織」的制度創新,亦帶有藉此打破國際經濟及商業格局過去一直由歐美社會壟斷的意味。對於這種制度創新,尤其是不難令人輕易察覺當中的重重困難,在其未見成效之前,自然令不少人卻步,更不用說當其遭到這樣那樣的質疑和批評時,則難免會令人顯得信心薄弱、意志欠堅。

不過,如果我們細心想想,無論1978年宣布結束閉關鎖國政策,實行改革開放,創立經濟特區之時,或是在改革開放取得初步成效,開發大西北,在全國啟動重大道路和鐵路建設之際,或是在決定收回香港和澳門主權時,提出「一國兩制」構思,乃至於近年針對大中華社會及經濟重大變遷推行的CEPA、自由行、自貿區、「滬港通」、「深港通」等等,無一不是處於時局紛擾、前景未明,而各種問題又極為糾纏複雜的境況。

無論政府或民間,均能言及履及,在尋求發展、改善民生強大動力的驅使下,迎難而上,因而令各種制度創新的嘗試可以取得突出成績。即是說,對於各種制度創新,我們已有不少實戰和落實的經驗,並非一片空白。進一步說,當前推動「一帶一路」可能碰到的困難,應該不會比過去巨大,但我們能夠應對各種困難的實力或工具,則明顯比過去較強,所以我們實在沒理由畏懼退縮。

接着的問題是,既然要邁出發展腳步,尋找機遇,那麼便須於採取行動之前,作出綜合分析與評估,起碼要對於市場的機遇和挑戰有充分掌握。在評估市場空間與我們如何把握機遇的問題時,商業管理學所常採用的「強弱機危」(即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 SWOT)模型,無疑甚有參考價值,原因是這分析模型簡單易明,便利操作,尤其可讓我們對於本身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強弱優劣有一目了然的認識。

所謂「強弱機危」分析模型,是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史丹福大學研究所(Stanford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一班商業管理的學者所建立(其中的領軍人物據說是Albert Humphrey),主要用於評估企業表現與發展前景,而該模型由於簡單直接、易於操作,所以廣受歡迎。當然,如何蒐集全面客觀的數據,作深入分析,則成為令這一模型更能發揮效力的重中之重。

可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坊間現時有關「一帶一路」倡議,以及香港如何能夠發揮作用的不少討論,大多流於天馬行空,不少只屬泛泛之談的「大戰略、大構思」而已,這些討論要麼是一面倒的唱好、看漲,要麼便是充滿狐疑猜忌,鮮有實事求是的以事論事,遑論有什麼讓「數據說話」的科學客觀系統分析了。

本系列文章為彌補坊間討論的不足,尤其可讓有興趣到「一帶一路」國家投資、尋找發展機會的人士,有更多客觀數據作為參考,而非一廂情願地單憑心口一個勇字般貿然踏上征途,從而可以減少錯誤,或是避免遭遇無謂損失,中立可靠的數據的分析,實在必不可少。

實質數據至為重要

誠然,要在短時間內蒐集「一帶一路」地區的實質數據並不容易,但並不表示全沒可能。事實上,無論聯合國、世界銀行、世界經濟論壇,以及各種各樣研究機構及組織等等,均有不少寶貴資料,可讓我們對「一帶一路」地區的人口結構、山川地理、政經狀況、制度環境、人文底蘊等等,有扼要和全面的認識和了解。由於「一帶一路」主打商貿往來、資本融通與基礎建設,世界經濟論壇最近(每年)發表的《2015-201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無疑可以作為我們首階段綜合分析的重要客觀依據,並相信可為我們了解香港參與「一帶一路」時的「強弱機危」提供重要參考,日後的文章,將會按該報的不同層面作出扼要討論和分析。

如果我們同意「一帶一路」倡議乃一種重要制度創新,自會理解任何創新的東西在未取得成功前,難免招致這樣那樣的質疑和批評,至於當前內外政經及社會環境的糾纏複雜與風雲色變,肯定會讓這一制度創新在推行起來時,碰到不少難以預料的問題和挑戰。

既要以「摸着石頭過河」的心態作應對,亦不應低估當中的潛在風險和阻力,這是重要的應對原則。至於推進過程更應實事求是,依據實質數據、尊重客觀事實和科學精神。惟有如此,我們相信,強調合作共贏的「一帶一路」倡議,由於制度創新相信可以釋放巨大協同效應,給參與者帶來巨大利益,應該可以化解各種矛盾和困難,從而贏得各方的支持和配合。

「一帶一路」探討系列.二

鄭宏泰博士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助理所長;陸觀豪為退休銀行家,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研究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