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6月3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高考改革 真能減壓?

前兩周談到大學收生,這數周談到公開考試,兩者對學校生活影響至大,對學生學習也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也就是所謂考試壓力。在公開考試功能沒有受到挑戰以前,可以通過考試本身的變化,減輕考試的壓力嗎?最近內地的高考改革,似乎就是朝着這個方向走。

公開考試有它的社會功能,用考試來判定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把學生分等。這種功能,社會一時還不會去質疑:靠考試成績去決定學生的未來去向。公開考試的「用家」,基本上是兩個:上一級的教育機構(大學、副學位、職業培訓機構等等)與用人機構(僱主)。

後者,即用考試成績來決定聘用,其實已經與社會現實愈來愈脫節。中學畢業,要就是找不到工作, 要就是找到的工作與考試成績無關。公開考試對就業的影響,也許只局限在少數的一些場合。

公開考試的「用家」基本上是教育機構。教育這個體系,是一個自我滿足的封閉體系,自己制定自己的標準,因此總會承認教育內部的測評。也可以說,公開考試的成績,其影響範圍,已經逐漸減縮到繼續升學。

高考改革 火熱議題

我們無法假設高中後的升學,會有一天不再重視公開考試的成績,因為在教育體系之內,已經甚少其他的標準。雖然大家都會異口同聲,認為考試成績不能代表學生的真正能力。因此公開考試的分等與篩選本質,一時難以改變。即使如此,應該還是可以為學生創造空間。減少考試壓力,其實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的目的,還是讓學生有空間,可以開展、計劃與實現自己主動的學習。

最近內地教育界火熱的議題,是高考改革。讀者大概都知道,中國的教育制度,小學一般是就近入學。因此大致可以說,小學階段,教育公平的水平上比較高的。小學升初中,大多數也是就近入學,也不存在太大的公平問題。但是初中升高中,就要通過「中考」,開始有了強弱學生的分流,因此初中學生還是受到很大的考試壓力。但是影響最大的還是高中升上大學的「高考」,因為高考的成績,可以說是學生成敗的關鍵,因為它決定了學生進入什麼檔次的大學。高考的壓力,一直是人們詬病教育的焦點,也是俗稱「應試教育」的罪魁禍首,是被認為實現「素質教育」的主要障礙。

一直以來,中國官民都認為高考是「指揮棒」,指揮着中學的教學,因此要改善學校教育,就要從修整這支「指揮棒」開始。前幾年,曾經讓一些領頭的大學試行「自主招生」,於是出現搶奪學生的兩大陣營:一個以北京大學為核心,另一個以清華大學為核心;俗稱「北約」與「華約」,各自結盟。但是,結果是各自在同一的高教之外,出現另外一層考試。雖然考的內容與方式略有不同,但學生感到的,不過是加了一個考試。其結果,並沒有減少考試壓力;有些情況,學生的壓力反而大了。

近年,看來政府是下了大決心,要改革高考。2014年,上海與浙江作為試點,試行新的高考辦法;今年,更是各省都各自提出高考改革方案,以後幾年各省陸續實行。

方案各異,但是原則都差不多。首先是「兩依據、 一參考」。兩依據,一個是依據「統一高考的成績」,一個是依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一參考,是參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統一高考成績,就是一直以來的高考,不過一般都縮成核心的語文、數學、外語三門。這些都是選拔性的等級考試,也就是說是要評等級的。以上海為例,每門滿分150。此外,各省對於其他的科目,要求不一樣;仍以上海為例,學生還要選考三門等級性的科目,政治思想、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等,每門滿分70,因此叫做3 + 3。

減少必考 文理不分

這些必考與選考的改革,主要是要加重核心學科,而減輕其他學科。當然,從學生來說,是否因為分數比例低了,就會減少壓力,那就很難說。

另外一個特點是,幾乎所有的省,都是後面的三門,不分文理。這的確可以迫使大學不再純粹按照本專業的狹隘標準收生。但是到底這種種考試安排,是否能夠改變大學專業的收生習慣,也許出現不經意的角力。假如收生習慣不改變,很容易學校和學生就依舊按照大學的收生要求去選考,文理不分就很容易成為空話。

統一考試改革的另一個重點,是允許多次考試。例如上海的外語,1月、6月考兩次,以較高的成績計算。

「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則是整個高中過程中的連續考試。各省好想有不同的闡釋。以上海為例,那是從高一開始,13門學科的考試;一般只是及格考試,而沒有等級。意思是看學生的平常表現,但會有同意的標準。

參考的「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則是類似我們說的「學生檔案」(portfolio),是記錄學生學業成績以外的表現,以達到「既看分,也看人」的目標。從網上看到的綜合素質評價,都是表格形式。其中一個例子,分為6大範疇: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交流與合作、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稱為一級指標,下分17項二級指標,例如運動與健康,分為生活方式、身心健康、運動素養;下面又再細分46項三級指標。

改革成敗 端看收生

首先是學生自評,然後是同學互評,然後是班級評定小組評分,再由學校的素質評定小組認可。

從評估的角度來看,這是很全面的評估。既有同意的考試,又有平常能夠表現的記錄,再加上學業以外非量化的其他素質評估;看來學生的方方面面都照顧到了。從評核的角度看,的確是很周到。

不過,評核總是評核。評核的後果,不決定於評核本身,而決定於評核結果的運用和後果。假如大學的收生沒有誠意的改變,收生的結果,將會很實在地反饋到學生,塑造他們如何準備考試。假如大學的理科,一定要數理化,學生就一定選數理化;假如大學不看平常的表現,學生就會逐漸放鬆對於平常學業成績的重視;假如大學根本不屑看綜合素質的表現,學校和學生就會敷衍了事;假如大學很重視綜合素質,又難免出現誠信的疑難。這種事在華人社會發生,一點也不奇怪,甚至可以說,不發生才怪。不過,也許有其他的政策措施配套,讓我們拭目以待。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