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5月30日

社評 社評

與其挑撥世代之爭 不如鼓勵世代共爭

世代不同,觀念不同,此乃自然而然之事,沒有必要因為彼此差異而刻意貶損對方,後生一輩不應該視年長者為「食古不化」,先生一輩亦不應該視年少者為「乳臭未乾」。正如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天發表題為〈少年滋味〉的網誌所言:「每個世代成長的經歷和社會環境都不同,對事情的看法和處事手法自然有所不同。所謂的『世代矛盾』恐怕永遠都存在。而『一代不如一代』這種老生常談,我也是不認同的。」對於曾司長來說:「不同世代之間各有特質,各有擅長之處,實在難以比較,也不必比較。」

一代不如一代也好,一蟹不如一蟹也罷,很多時候只是視野偏差的一場誤會。舉個例子,先生一輩以手握毛筆寫出漂亮的書法為榮,後生一輩莫說難以寫出絕非「鬼畫符」般的工整字體,可能連文房四寶紙筆墨硯亦未見過,你能說他們是讀書不成的文盲嗎?當然不能,因為他們習慣以電腦或手機打字,而且上網尋找答案的速度,比起舊式讀書人翻查重甸甸的百科全書快捷得多。你用毛筆,他用鍵盤,這樣的所謂世代矛盾,根本沒有比較的意義。

每年六月四日之前,支聯會必定舉辦悼念「六四」的大遊行,接着是點亮維園的燭光晚會,今年已是風雨不改的第二十七個年頭。昨天又是一年一度的遊行,不過無法再用一個「大」字形容,參與者僅僅是主辦單位宣稱的一千五百人,警方的估計更是只有七百八十人,如此場面相信與學生組織的冷淡態度有莫大關係。不久前,學聯退出支聯會,各大專院校亦決定另起爐灶,不參與燭光晚會等等活動。學生組織認為,支聯會年年復年年行禮如儀,爭取民主二十七年毫無用處,更加關鍵的是,不少一九八九年尚未出世的年輕人對於「建設民主中國」沒有興趣甚至反感,他們只希望立足本土「爭取民主香港」。

余生也晚的年輕人不在乎「六四」,本來問題不大,就算另搞一套,不妨理解為價值觀不盡相同的人各有志,同樣毋須苛責;然而,部分學生組織竟然口出惡言,以極其缺德的論調侮辱支聯會及其他悼念人士,並且間接污衊所有六四死難者,則無法不予人冷血無情之感。樹仁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總編輯吳桂龍日前在社交網絡撰文,形容支聯會「就是被施暴後成為妓院的鴇母,職志就是要誘拐少女受污,上貢暴徒土匪,期望他滿足獸慾後,浪子回頭,寵幸一番。」意猶未盡,他及後將「鴇母」改成「鴇母龜公」,明言與泛民不是同路人。

「鴇母龜公論」有多麼缺德,我們無意詳細討論,以免在受害者傷口之上灑鹽,但有兩點不得不善意提醒各位世代交替的未來主人翁。首先,侮辱支聯會及相關人士的客觀效果是協助北京維穩,正如學運領袖王丹所言「這跟中共五毛的水平已經不相上下了」,後生一輩犯不着逞口舌之快而淪為另一種意義的魔鬼辯士。其次,假如學生組織有意像香港眾志那樣組成政黨,從政路上不應該眼裏只有學生,忘記甚至敵視不是學生的成年人,拉票策略上肯定是失敗之舉。

支聯會舉辦的悼念六四活動,對於很多香港人來說是不能磨滅的集體回憶,不管是行禮如儀抑或是毫無用處,高舉燭光就是道義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情操;那一種薪火相傳的堅持,跨越世代,跨越本土,跨越學運,說是大愛無疆亦不為過。沒有切膚之痛的年輕人要是不同意,缺席就是,漠視也可,實在沒必要出言不遜跟悼念者為敵。未來當然是年輕人的世界,不過,年輕人的世界總得與成年人共存,而且共存的時間肯定不短,何苦以「鴇母龜公論」來招人唾棄?幸好,還有其他學生組織懂得尊重別人,理工大學、浸會大學和樹仁大學部分學生組成「聯校哀音隊」,以「民主覺醒,世代共爭」為題宣揚爭取平反「六四」。

沒錯,與其挑撥世代之爭,不如鼓勵世代共爭,在爭取民主的路上,多一個朋友永遠好過多一個敵人 。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