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4月28日

社評 社評

BBC員工反對遷港 縱過慮亦鳴警鐘

在香港做記者,有必要擔心人身安全嗎?對於這個問題,可謂見仁見智。樂觀者也許會說,在香港採訪新聞最低限度暫時毋須穿上避彈衣,旺角街頭騷亂並不是天天發生;悲觀者則覺得,誰也無法保證銅鑼灣書店人員神秘失蹤事件會不會出現在自己身上,何況歷年來多宗傳媒人血案至今懸而未破。無論如何,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部的員工看來是悲觀的一群。

BBC打算改革中文新聞服務,以及削減開支,計劃將該部門由倫敦遷至香港。英國《衞報》聲稱取得一封由BBC國際台語言服務負責人蘭多(Liliane Landor)發送予新聞總監哈丁(James Harding)的內部電郵。信中指出,BBC中文服務的表現較對手遜色,必須改革,建議把大部分職位移師香港,因為香港的時區可配合目標讀者,這是製造原創內容最好的地方。重組之後,BBC會在倫敦取消十六個職位,香港加開十個職位,額外在倫敦、華盛頓及非洲國家肯尼亞內羅畢各加開一個職位,變相整個編隊裁減三個職位,預料每年可節省約三十萬英鎊,相當於三百三十八萬港元。

隨着電郵曝光,BBC中文部員工和英國全國記者總工會(NUJ)均批評相關決定。工會認為,該決定瘋狂又不合邏輯,因現時中國媒體審查及任意逮捕記者的情況愈來愈常見,對於過往曾批評北京的BBC記者,此舉猶如將他們置於暴風眼,危及人身安全。部分員工向前BBC信託主席兼末代港督彭定康發出請願信,反對搬遷;理由除了憂慮編採自由受威脅之外,還恐怕破壞英國的長遠國家利益,削弱軟實力。

BBC員工的擔心算不算杞人憂天?我們認為,即使看來有點過慮,但仍然值得特區政府深刻反省,如果特首梁振英日前出席香港報業公會最佳新聞獎頒獎典禮所講,「一如以往維護新聞自由」並非言不由衷的門面說話,政府更加有必要好好保障記者的人身安全,避免新聞工作者遭受危害。歸根究柢,維護新聞自由建基於堅決捍衞「一國兩制」,絕不容許疑似強力部門的神秘力量破壞香港行之有效的法治制度。

歐盟剛剛發表香港年度報告,指出銅鑼灣書店李波等五人的失蹤,是回歸以來對《基本法》及「一國兩制」最嚴峻的挑戰。報告認為,書店事件嚴重違反了基本人身自由,也令人質疑本來不適用於香港的內地刑事法律延伸至香港,警告或對香港法治及國際商業中心地位有潛在影響。歐盟強調,言論及新聞自由是「一國兩制」的核心價值,也是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必要元素,促請各方保持這些價值。

除此之外,近日官方對於「港獨組黨」違法與否的模棱曖昧態度同樣惹人關注。律政司司長袁國強表示,正循四方面調查有人組黨鼓吹港獨,包括《公司條例》、《社團條例》、《刑事罪行條例》和其他方面的刑事罪行。然而,袁國強沒有交代詳情,保安局局長黎棟國被問到鼓吹港獨所犯何罪之時,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僅僅叫市民「請教自己的法律顧問」。假如流於空談而沒有實際行動的鼓吹港獨已是犯罪行為,那麼新聞工作者報道或評論相關的港獨消息,該當怎樣處理?如果連報道亦算鼓吹而牴觸法規,特首所講的維護新聞自由,又從何說起。

無國界記者組織公布年度新聞自由指數排名,香港在一百八十個國家及地區之中排第六十九,雖然比去年的第七十微升一位,不過分數下跌零點七四分,此乃歷年第二低的排名。至於中國,排名第一百七十六,倒數第五名。

考慮到這兩個毫不亮麗的排名,BBC中文部員工擔心一旦搬到香港,會有這樣那樣的諸般顧忌,實非無的放矢。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