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月29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本地學校vs國際學校

上周以本地學校與國際學校為例,談到教育中的文化元素。最後問:當家長在本地學校與國際學校之間猶豫徘徊的時候,他們其實是在面臨怎樣的一種抉擇呢?

為自己定下了這樣的題目,有點後悔。後悔的原因有兩點。第一,每一位家長,各有各的背景與思想,不可一概而論;他們心目中要選擇的學校也是各有特點,也不可一概而論。上述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要回答自己提出來的問題,有點難度。不論寫些什麼,一定有讀者提出異議。不過也好,本欄的目的,不在於討好讀者,全在於引發思考,為讀者提供一點線索,即使引起疑惑,也非壞事。

最壞打算 隨遇而安

第二,提出這個問題,好像是鼓勵家長去挑揀學校,這違反了筆者的一條基本信念:無論什麼學校, 都會出現出色的畢業生。在大學裏可以看到,即使完全不見經傳的學校,都會有畢業生進入大學,而且可以表現出色。因此,有朋友問起如何選擇學校,第一個答案一定是:不要把學校因素看得太重。尤其千萬不要給孩子一個印象:進了什麼學校,就是黃金機會;進不了什麼學校,就是終生抱憾。

退一萬步,從策略觀點想,也應該作最壞打算;任何學校,都不是隨時可以隨心所欲送孩子進去的,進不了怎麼辦?很多CEO在自己的業務上很有策略,到了為自己的孩子選擇學校,卻會方寸大亂。

國際學校與本地學校最顯著的分別,當然是語言。學校裏的語言,大概是三個方面:教學語言、工作語言、學生語言。教學語言包括課本、課堂上、考試的用語,也包括課室內外標貼(如壁報),以及校內集會的用語。

工作用語則是教師會議、通告、辦事員、校工等的用語。學生語言(playground language)則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校內課餘用語。在國際學校,這三種語言是一貫的,都是英語(也有少數國際學校是另外的外語)。

因此,學生在學校之內,基本上沉浸在英語的環境之中,學生很快就會以英語作為第一語言來學習、工作、生活,這是毫無疑問的。雖然不少國際學校的本地學生佔大多數,在校內也會出現以廣東話交往,但這似乎不至於影響學生掌握英語。

在本地學校,英語的水平比較參差。完全以英語運作的,以前是少數的補助學校為主,現在是極少數。但是,英語水平高的學校,以大學收生所見,不是少了,而是多了。這與校內英語教師的水平很有關係,也說明一些新興的學校,也正在摸索出讓學生學好英語的門路。教學語言政策「微調」以後,學校有了比較大的自由度,設計最佳的校內語言使用。在本地學校,也出了不少英文絕佳的畢業生。說到底,要人人都像第一語言那樣掌握英語,也是不實際的。

中文學習 擇校關鍵

不過,以筆者接觸到的家長,他們不會是因為英語而選擇國際學校。反而,如果真有猶豫的話,他們擔心的是孩子的中文。那是家長須要認真考慮的。近年,國際學校紛紛設立中文課程,有些學校的中文還教得非常認真。目前中文教學比較成功的國際學校,主要是把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在國際認可的考試(如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中,考到比較好的成績。

假如不是把中文僅僅看成是一種實用的溝通工具,那麼,國際學校要達到香港一般本地學校的中文水平,恐怕不是容易看得到的。語言,本身就蘊涵着豐富的文化,任何語言都是如此。而中文,由於文字不只是表音,是目前世界上幾乎僅存的ideograph(一般譯作「表意文字」,其實是包含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文字本身就幾乎自成體系,其所表達,遠遠超過口語。

在本地學校,在中、小學階段,雖然大多數是把中文作為語言工具來教,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牽涉到的文化因素,幾乎是無孔不入。與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式文字媒體在不斷滲透的,學生通過不經意得到的文字訊息,息息相關,無法分開。

中國文字 文化要素

筆者有許許多多的經歷,說明:要非華語的人士學習中文,口語是最簡單的,也是比較容易的。有一所新開的學校,一年級6歲的小孩,在短短的6至8個星期,不論母語、不論國籍,都能說非常流利的英語和普通話,無一例外。家長們看到金頭髮的小孩,滿口標準的普通話,都覺得很受到鼓勵。但是,到了3至4年級,當學生須要接觸和表達概念性比較強的文字,華裔家庭與非華裔家庭孩子的分別就愈來愈明顯。

香港許多學校須要教非華裔學生學中文,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當初的政策,以為任何種族都能像華裔一樣學好中文,而且還有拿美國英語、西班牙語並行作為典例,看來是忽略了中文裏面文字的特殊因素。

因此,雖然國際學校對於教授中文非常努力,學生要達到本地學校的中文水平,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即使是華裔的學生,到了國際學校的語言環境,就很難像在一般的本地學校一樣,掌握同樣的中文。

上面所述,只是語言學習,只是文化差異的一個表象。我們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最先感受到的是語言不通、文字不懂,但那是最表層的。語言的背後, 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是一般要掌握一種語言, 並非天大的難事,只不過中文因為有文字的重要元素,即使要認真掌握中文,對於外籍人士,殊不容易。

在北京的中央電視台,能看到個別能講能寫、精通中文的外籍人士,在香港也會有個別南亞裔的學生,也是能講能寫,精通中文,但是大面積地要外籍人士能講、能讀、能寫,似乎還沒有可見的可能性。

因此,要送孩子到國際學校,必須考慮孩子的中文;而中文的背後,則是中華文化的底蘊。這裏不是在唱高調,要孩子傳承中華文化,而是實事求是地,中國人若不懂中文,或者只能講,讀不通、寫不來,消極的來說,必然吃虧;積極地來說,失去了一個自然而然、順水推舟地學習中文的機會。

不過,話得說回來,沒有進過用中文學習的學校,而精通中文的,也並非不存在。身邊也還有許多例子,家長採取了許多彌補的措施,孩子的中文還是學得很好。

回到開頭的話,香港是多元化的社會,進國際學校還是本地學校,家長會有各式各樣的取態。假如有人說,「我不願意我的孩子做Chinese」,那就不需要有抉擇了。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