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月25日

鄒崇銘

公民知識最具穿透力武器

2013年1月16日,戴耀廷在《信報》發表文章,展示出一個近乎天方夜譚的政治構想,結果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這構想終於成真,還改變了香港的歷史。3年後的今天,我也很想東施效顰,仿效戴耀廷模式,提出我對改變香港的構想;而它,也許更似是癡人說夢。

儘管戴耀廷當年的建議強調「大殺傷力」,其實亦有其相當溫和之處,例如強調事先張揚、非暴力和承擔罪責等。相比之下,我的構想更遠為保守得多,完全不涉及公權力和公民抗命,純屬公民自決範圍內的事情;其長遠目標,卻是做到香港人真正自立自主。問題只是,香港人是否真正願意自立自主?抑或只是口惠而實不至?這正正是構想的死穴所在。

八項精神武裝

過去近3年,我與夥伴在《信報》撰寫土地和房屋評論,周復一周,風雨不改,並已就公營房屋、私樓市場、土地供應、公共空間和鄉郊保育等議題,出版《住屋不是地產》、《住屋不是命運》和《重奪新界東北》等書,確立起一定份量的輿論影響力。

不過,相對於「官—商—學」一體化的地產霸權體系,仍然只是九牛一毛,對政策的穿透力仍十分有限。

到了今天,我謹希望能借《信報》一角,提出一個具備實質穿透力的武器,讓香港人能在精神上武裝起來,並非如某類人總愛空談物質上的勇武。「要癱瘓香港的政經中心,這行動要符合以下原則」:

一、知識(knowledge):專制獨裁政府看似強大,卻只能依賴愚民政策和謊言管治,而民間最可靠的正是「知識就是力量」。回歸以來近20年,香港的出版業已給紅色資本壟斷,大眾媒體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接下來就是大專院校等待給人赤化。近期包括港大和嶺南出現的爭議,不但充分顯示香港學術自由的脆弱性,更暴露過去20多年來,大學無不在所謂國際化的趨勢下,教授紛紛變成生產論文機器,與現實社會的需要漸行漸遠,香港在地研究接近完全癱瘓。重新建立公民知識體系,乃屬思想操控與解放的生死對決。

二、公民(civic):佔中行動的客觀副作用,乃是造成黃絲與藍絲、親中與抗中的社會撕裂,但公民知識體系卻毋須預設政治取向,一切只須以實質證據為基礎,以客觀事實說明真相。因此它應該強調跨黨派、公民性,以民生為本、以弱勢為念,注重香港的社會經濟發展、而非狹義的政制發展議題。

三、眾籌(crowdfunding):只須有不少於10位大專學者,每人願意捐出5%月薪,即可每年集資約40萬港元,支持一個小至中型的研究項目,避免受制於現存扭曲的研究資助體制。如此便可積少成多,集腋成裘,一點一滴重新累積香港在地研究的成果,就關鍵的社會議題作出回應。

四、商討(deliberation):出資者固然皆有特定的研究取向,但最終研究項目如何甄選、整體方向如何確定,則應通過開放、直接、民主商討的方式決定。商討活動除能整合不同的研究志趣,本身亦是上佳的交流和學習平台,滙聚關注香港前景的學者和市民,共同探討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綱領。

五、人數(mass):2011年選委會高教界選民數目為9100人,只須其中十分一的學者參與計劃,已能支持逾90個小至中型研究項目。當然出資者絕對毋須限於高教界,不同行業同樣可以建立相關的公民知識體系,則運動規模再擴大十倍亦極有可能。此舉不但可以增強研究的能量,同時亦是一個磨合和聯結的過程,漸進滙聚改革社會的正能量。

六、轉移(transfer):現時各大學有所謂「知識轉移」項目,回饋社會,但卻完全以「自上而下」、閉門造車的方式進行;公民知識則是一個「自下而下」的體系,取諸於民,用諸於民,毋須經過離地的學院體制過濾。若日後研究產出有助象牙塔的學術出版,同樣亦可作「自下而上」的「知識轉移」;惟受惠學者亦應共同支付相關成本,不應總是白吃公民社會的免費午餐。

七、教育(education):在民主商討的基礎上,公民知識體系亦可進一步面向公眾,通過網絡、媒體、出版和公眾教育的活動,動員廣大市民參與學習和交流,推動高質素、知識為本的公民參與,為香港人實現真正自立自主,提供穩固的公民社會基礎。

八、目標(target):我們必須明白,行動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自立自主,無論行動是否已付諸實行,即使對手表明願意回到談判桌,討論落實香港自立自主的具體措施,行動也完全沒有結束的必要。公民知識體系應長遠監督政府施政,持續完善香港的民主政制。

南韓報章的啟示

上述構想是否純屬天方夜譚?或許我們可先看看一個南韓媒體的例子。現時南韓三大日報之一的《韓民族日報》,創立於1988年盧泰愚的專制統治下,當時超過200名因敢言而遭裁撤的新聞工作者,經過一個大型的集資運動後,終於成功得到近60000名小股東的支持,籌得逾2000萬美元的資金辦報,即平均每人出資約4000美元;但同時又規定每名股東持股不得超過1%。

時至今日,負責該報日常管理的行政總裁,仍由全體員工以一人一票方式選出;而由行政總裁提名的總編輯,亦須取得全體員工的信任投票通過任命;報社所作的重要決定,均須得到全體員工的認可方能進行。

《韓民族日報》的例子充分顯示,一切只在乎事在人為而已。月前吳曉東通過眾籌成功集資400萬港元,成立FactWire通訊社,便是令人鼓舞的本地案例。

當然,「你永遠無法喚醒一個裝睡的人」,相信絕大多數學者看了這個構想後,其實並不懷疑它的具體可行性,只是一定會假裝視而不見!同理,由百多名學者組成的香港學術自由聯盟,到底未來將有何所為,亦存乎一念之差!

影子長策會成員

 

【延伸閱讀】

《共享城市:從社會企業、公平貿易、良心消費到共享經濟》(印象文字,2014);芝加哥大學公民知識計劃:http︰//civicknowledge.uchicago.edu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