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月6日

王于漸 大講堂

創業低潮何時了

香港創業潮看似有持續放緩之勢,港人的創業精神是否正在消弭?經濟上的冒險勇氣、創意、創新又是否倒退?假如屬實,是何原因?這狀況會何時終結?

衡量某地創業情況的一個可靠指標,是30至39歲在職人口中,僱主所佔的比例;成功創業須具創意,往往為年輕人所擁有,也少不得從高級工作崗位汲取豐富經驗所練就的生意眼光,這個年齡組別正是兩種條件兼備的人生精壯時期。

根據人口普查年的數字顯示,30至39歲組別中的僱主比率,由1976的4%升至1996年7.1%的高峰,到2011年則降至3.6%。若參考《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的按年數字【圖1】,僱主比例於1993年達到7.9%的最高水平,2014年則降至2.5%。

長期衰退遺害

【圖1】的數字清晰顯示,創業活動低潮顯然已持續20多年,箇中有何因由?

原因之一為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隨後浮現的衰退期達6年之久,歷經科網爆破,直至2003年沙士爆發後才告一段落。這對香港的經濟造成極大衝擊,期間通縮效應之強與歷時之久,僅次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的經濟大蕭條。

1997至2003年,香港累計消費物價下跌11.6%,累計GDP平減物價指數下跌17.5%,名義GDP下跌9.5%,失業率則一度高達8.8%。實質利率升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頂峰,實質最優惠貸款利率升至12.9%,實質香港銀行同業拆息則處於9.8%高位。

1929至193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累計消費物價下跌18.7%,累計GDP平減物價指數下跌19%,名義GDP下跌11%,失業率則飆升至24.9%。通縮程度和經濟產值跌幅與七十年後的香港頗相接近;然而,因香港的勞動市場靈活性較高,而年輕人口又縮減,失業率遠較美國為低。

經年的強大經濟衰退自然引起深遠影響。美國經濟大蕭條不但助長法西斯主義在德國滋長,國家社福制度在美國萌芽,更觸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人口趨勢效應

不過,單是經濟衰退不足以解釋為何香港僱主比例持續下降。據人口普查數字顯示,30至39歲具專上教育程度的人口中,僱主比例從1986年9.1%的高峰,跌至2011年3.9%。據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數字顯示,僱主比率早於1985年升至10.7%的高峰,亦即最早錄得有關數字的時期;是以實際上,教育程度最高人口之中,創業率跌勢更比亞洲金融風暴早10年出現。

至於創業率跌勢的主因,在於適齡工作人口的結構變化:一方面,工作人口年齡老化,另一方面,勞動市場供應緊張,特別是高學歷一群和技術工人層面。這兩大變化同時發生,造成更大影響。

近期一項涵蓋83個國家和地區的研究發現,創業率與人口趨勢高度相關。適齡工作人口年齡中位數每減3.5年,創業率即上升2.5%。調查中各國和地區的創業率平均僅為6.5%,這個幅度實在非同小可。

隨着「戰後新生代」的生育率急劇下跌,香港成年工作人口年齡中位數由1981年的32歲,升至2011年的40.6歲。工作人口漸形老化,較高學歷人口的創業活動從1980年代開始減慢,而整體人口的創業活動跌勢則始於1990年代,年齡中位數升勢,正好解釋了上述僱主比率的跌勢。

近50年來,全球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人口趨勢每多急劇轉變。日本的生育率僅得1.3,亦即每一世代人口縮減40%;歐洲生育率平均約為1.6,亦即每一世代人口減縮20%;美國是唯一生育率達替補水平的發達國;中國生育率則低於替補水平(幸好中國已於去年修正其「一孩政策」);香港生育率只有1.2,甚至比日本還低。

日本出現「迷失年代」,一向歸咎於1990年代以來的「創業精神真空」現象。日本境內300家最強企業的創辦年份中位數為1930年代,反觀美國則為1980年代。年齡結構是創業精神真空的一大因素,整體工作人口較為年輕與較為年長的國家相比,當然以前者的個人創業精神佔優。

創業復興動力

創意和生意頭腦主宰創業能力。年事漸長,創意難免日走下坡,但身居高位的年資愈長,營商技巧則與經驗俱增;年紀輕時普遍缺乏人力資本,年事高者則失去創意。

在公司位居要職,運用決策權力之餘,足以累積自行創業的經驗,但能否有機會掌管高位,卻視乎工作人口的年齡組合。

處於人口較年輕的社會,年輕人和富創意者有較多機會累積到創業所需的技能;假使工作人口普遍年紀較大,則有礙創意發展。問題不但在於較年長者創意較低,而更在於他們佔據高位,較年輕者就難獲晉升,自然難以累積營商經驗。

香港人口結構獨特:戰後大批較年輕新移民來港,適逢戰後出現的「嬰兒潮」,令1960年代的工作人口大大增加,這亦成為1970年代本地創業潮的一大驅動力;可惜隨着「戰後新生代」的生育率急劇下跌,加上成年人口年齡中位數逐漸上升,1980年代過後創業活動漸趨萎縮。

觀乎20至34歲、35至49歲、50至64歲3個年齡組別,各自在人口中所佔比率的歷年變化,足以印證上述趨勢【圖2】,其中年輕人口先於1960年代與1970年代漸趨上升,但於1980年代開始漸趨下跌。展望2016年開始,這3個年齡組合在人口中的分布比率,以及適齡工作人口的年齡中位數,均會漸趨穩定。

初現曙光前景

近10年來,香港不少年輕人都感到就業和向上流動機會嚴重不足,不願冒險精神的亦甚多,這些悲觀的表現和行徑,大都源於二戰後香港人口年齡組合的演變,還幸隨着「戰後新生代」逐漸退休,本地工作人口的老化現象將告一段落,籠罩前景的陰霾正漸露曙光。

另一個對創業活動造成不良影響的因素是由於全球經濟自1980年代以來大幅增長,形成勞動力嚴重短缺,尤以高技術和高學歷者為甚。香港男性就業者約於1996年達到190多萬的巔峰,此後大致維持不變,隨後增添的勞動力主要來自女性,女性就業者人數由1996年的114萬增至2011年的155萬(不包括外來家庭傭工),其中有不少是來自中國內地的新移民。

年輕工作者在勞動市場所佔數量造成極大影響。人口中年齡介乎20至29歲的年輕男性減少的人數,於1981至1991年間為66900;1991至2001年為56100;2001至2011年預計為14400;2011至2021年預計為55400;2021至2031年預計為36800。雖然預計會於2031至2041年增加34200,但2041至2051年又復減少57100;2051至2061年減少33700。

30至39歲男性減少的人數,1991至2001年為14900;2001至2011年為108900。雖然預計2011至2021年會增加8100,但2021至2031年則會減少59600;2031至2041年則減少11100;2041至2051年改為增加15200;2051至2061年復下降62200【表】。年輕女性人口減幅所以並未如此顯著,皆因女性新移民遠較男性為多。

為增聘人手,不少擴展中的企業寧願以較高待遇吸引高技術和高學歷人才,造成僱員與僱主之間的收入差距縮窄,是以愈來愈多年輕人寧願當僱員,而不願冒風險自己創業。

近30年來,即使亞洲以至全球經濟發展蓬勃,機遇處處,但勞動人口老化與縮減,令香港年輕人(一如日本)的創業意欲反而日見減退。香港歷來所謂凡事「一定得」的拚搏精神,也許只適用於1960和1970年代擁有年輕工作人口優勢的時期而已,果真如此,則以政策手段招攬高技術和高學歷人才,應有望扭轉創業意欲低迷的頹勢。

經濟增長放緩,退休人口劇增,以及經濟長期衰退遺害深遠,以致社福為先的呼聲日高,成為泛民陣營內唯一獲得廣泛共識的政治議程。在某程度上,全民退休保障的政治要求,正代表了愈見增多的中下收入階層港人希望政府幫助他們供養父母,減輕他們的負擔的求救呼聲。

要重溫王于漸教授文章中英文版,可登入信報網站:www.hkej.com或以下網址:www.wangyujian.com/

王于漸   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及黄乾亨黄英豪政治經濟學教授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